充電標準大風吹,Volvo 也加入特斯拉充電陣營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3 年 06 月 28 日 9:42 | 分類 交通運輸 , 充電站 , 汽車科技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充電標準大風吹,Volvo 也加入特斯拉充電陣營


加入特斯拉充電陣營的車廠越來越多,繼福特、通用和 Rivian 入列後,Volvo 也將於 2025 年開始配備 NACS 充電規格,第三方充電服務商 Charge Point 也宣布,將新設 NACS 規格充電樁。

時勢造英雄,英雄也能造時勢,十幾年前特斯拉充電接頭在市場上特立獨行,如今卻成為北美幾乎一統江湖的唯一標準。

特斯拉充電網官方 Twitter 今日宣布,Volvo 將加入特斯拉充電陣營,在 2024 初,現有的 Volvo 插電車款,都能夠透過轉接頭,使用特斯拉超級充電站,到 2025 年,新出廠的 Volvo 電動車將會標配 NACS 充電孔,無需轉接就能使用特斯拉充電網。

對車廠來說,CCS、CHAdeMO 或 NACS 都只是車上的一個零件,但只要換用 NACS,就能夠立即享有全球密度最高、站點最多的充電網,一秒解決里程焦慮,尤其是在北美市場,可以說是無痛又無煩惱的選擇。

對充電業者來說則有一些麻煩,此前許多充電業者建設的充電樁都是考量「非特斯拉」規格,填補超級充電站的空缺,但從情勢轉變來看,到 2025 年後,美國新售電動車至少一半以上,甚至接近 60% 都使用 NACS 充電規格,現在增建 CCS1 充電樁就顯得有些尷尬。

早在福特與通用投奔特斯拉時,多數充電業者幾乎都宣布會新建 NACS 規格充電樁,但美國主要的第三方充電業者 Charge Point 一直到今天才宣布,他們新建的充電站將會改用 NACS 規格,而現有的充電樁將會逐步出售,或是原地改裝成 NACS 規格。

目前美國主流充電商都已經加入 NACS 陣營,除了 Electrify America,從現況來看,應該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而已。

CCS vs. TPC 台灣押錯寶

CCS 陣營當然對這個情況不太開心,他們認為 NACS 並非國際標準,不應該被視為統一標準。但美國汽車工程師協會今天也宣布,他們正在準備將 NACS 標準化,讓所有車廠和充電營運商都能夠使用,更重要的是,讓供應鏈都能有一定的依循標準生產相關零組件。

看著過去一個多月來,NACS 徹底翻轉局面的消息,不禁讓人想到台灣的奇妙窘境。2020 年,工研院與 50 家左右電動車相關業者成立了「臺灣電動車輛電能補充產業技術推動聯盟」,隨後建議政府以 CCS1 做為快充站國家標準,而特斯拉使用的 TPC 規格(也就是現在的 NACS),因為只有一家車廠使用,儘管市占超過台灣電動車市場 9 成,政府最終決定以美國 CCS1、歐洲 CCS2、日本 CHAdeMO 和中國 GB/T 為國家標準規格,也迫使特斯拉在 2021 年宣布停止引進 TPC 接頭車款,改以 CCS2 規格進口。

▲ CCS1 接頭上半部就是慢充用 J1772 接頭,是台灣主流的公共充電接頭。(Source:Phasmatisnox, CC BY-SA 4.0, via Wikimedia Commons)

相信許多老科技人腦中都浮現一個讓人懷念的名詞:「WiMax」,當年台灣也是重壓 WiMax 和 LTE 對抗,最終全面失敗,再更早之前的高清 DVD 格式大戰,台灣也是不意外的選錯邊。如今在充電規格上,台灣還不算全錯,畢竟歐洲目前的標準規格仍然是 CCS2,歐洲車廠只有在生產銷往美國等市場時,會改成 CCS1 接頭。

那麼問題來了,當美國主要車廠和充電商都改用 NACS 而非 CCS1,歐洲主流規格則是 CCS2,那台灣要從哪裡進口 CCS1 接頭的電動車呢?難道要請賓士、BMW、福斯集團為了台灣特製 CCS1 車款嗎?

▲ 歐洲車廠電動車在歐洲使用 CCS2 快充,但台灣卻是 CCS1 規格。(Source:科技新報攝)

從目前特斯拉的策略來看,在全球範圍開放超級充電網應該是未來大方向,在美國以 NACS 為主,在歐洲則是 CCS2 規格,假設之後台灣也開放超充站給所有車廠,屆時歐洲車廠直接引進和國內相同的 CCS2 接頭車款即可,不必再搞 CCS1,那現在不斷增建的 CCS1 快充站,又該何去何從?

最後一個影響則是車輛來源,眼尖的讀者應該已經發現,台灣特斯拉的 Model 3,從今年初開始就只剩下現貨車選項,沒辦法訂購新車。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美國廠 CCS2 規格的 Model 3 需求太少,主要供應給台灣、香港、澳洲,但香港和澳洲都是右駕,基本上台灣想要拿到 CCS2 規格的特斯拉,未來只能從歐洲進口。

同時,隨著越來越多車廠加入 NACS 陣營,不只是只能買到特斯拉歐洲廠的車,連其他車廠的電動車都可能難以入手,又該如何邁向 2040 的全電動車目標?

可見規格之爭選錯邊,受害最大的還是消費者,至於為什麼台灣國家標準寧可保留市占 10% 不到的四種規格,而放棄 TPC(現有 NACS),事已至此再追問也沒意義,重要的是接下來,台灣要怎麼補救這個情況?

(首圖來源:Tes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