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排放含輻射殘留量廢水,民眾搶鹽搶健康?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3 年 09 月 23 日 7:10 | 分類 核能 , 環境科學 , 自然科學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日本排放含輻射殘留量廢水,民眾搶鹽搶健康?


日本政府於今年 6 月決定將福島核電廠內含有殘有放射性物質廢水陸續排入海洋,此舉不但會造成海洋污染,今年 8 月中在台灣引起了搶購食鹽的風潮,也有人宣稱此後不去海邊活動,擔心自己受到輻射污染。台鹽於前陣子更開啟鹽倉試圖安撫民心,要大家不要擔憂國內的食鹽存量,而多家超市跟量販店更祭出限量購買的策略抑制。

為什麼大家總是一窩蜂的搶鹽搶蛋屯衛生紙?當然我們可以隨意的說媒體帶風向造成搶購熱潮,但民眾對於科學與事實的理解,似乎時常失去判斷力;媒體識讀的確是個很關鍵的能力,環境或災難忽然發生在自己身邊時,大家便見識了這些消息帶來的破壞力──預期恐慌。

在面對各方消息尚未確定的社會事件時,從新聞標題看起、聳動、直接、遲疑的標題可以再想想,多方比較報導的立場跟引用的消息來源。環保組織有它堅持的論點、政府有維持消費者物價與物資供應穩定的責任,並不能說誰是完全正確的;諸多消息沓雜,請保持懷疑的態度看待,等鋒頭過了、食鹽的量也足夠,才發現海洋污染並不會立即致命。雖然環境保護與能源發展是人類存亡的重要議題,居中保持冷靜的態度,才不會造成搶購、以訛傳訛等荒謬的事情一再上演。

不是說食品安全不重要,或是環境污染被當作茶餘飯的話題,當作離自己很遙遠的事情,就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表示,日本政府此次排放的廢水含有數種放射性物質,例如碳-14,而前陣子新聞談到聞之色變的「氚」,雖是微量存在,但確實會對生物造成影響。另也有民眾擔心購買到含碘-131的食鹽,或認為食鹽中的碘可抵抗輻射,進而產生大量搶購的風潮,順帶一提,國民健康署建議成年人一天食用的鹽為5-6公克,若是真的要達到碘片的含量,得一次食用鹽巴3至4公斤,理論上來說似乎不太可能。

核能的確是個不安全的能源生產方式,就如同電影《奧本海默》中所描繪的情節,使用核能的我們獲得嶄新的發電方式,卻無法負擔產生意外的代價。而針對福島電廠的機組毀損,日本政府也曾提出用圍阻體的方式處理,擔心輻射塵飄散到大氣中;筆者認為,逐步淘汰核能使用才是對環境友善的能源使用方式,而台灣的島嶼面積與地理位置,無法像芬蘭一樣花了50年說服在地居民建制核廢料永久儲存場。

人類的活動與發明大量消耗環境資源,雖然綠能成為近年的趨勢,然而上個世紀的科技遺毒卻是好幾個世代的人要共同承擔,而這幾波的恐慌也凸顯了一般人對於核能的不理解;事實上台灣的發電機組與發電配比估算,核能只占了不到百分之十,若要說沒有核電廠會缺電,筆者個人認為根本是無稽之談。

既然需要電力來源,又擔心核能輻射外洩造成環境污染,那不如逐步除去核能電廠,轉用燃氣的火力發電,將風力與太陽能的設置更為謹慎、企業將ESG列入成本考量的原則與經營架構,看來2050年的淨零能源轉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對於一般民眾來說,闢謠跟遏止恐慌才是首要做的事情,當大家都不關心環境、出事的時候只好全人類共同承擔了。

(首圖來源:pixabay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