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減少衝突,哺乳動物更常演化出同性行為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3 年 10 月 04 日 11:05 | 分類 自然科學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為了減少衝突,哺乳動物更常演化出同性行為


自然界已知超過 1,500 個物種出現同性行為,包括蝙蝠、甲蟲、海星、蛇、企鵝、牛、魚、蠕蟲、蜘蛛等,哺乳動物靈長類尤其引人注目,至少 51 個物種觀察到同性交配,從狐猴、黑猩猩、獅子到人類。最近一篇新研究指出,同性行為可能是生物為了減少衝突、維持社會和平演化出的特徵。

無論野生或圈養、雄性或雌性,越來越多數據顯示同性行為在動物間普遍存在,只是同性性行為無法促進繁衍,因此常當成物種自然演化難題,或說是「達爾文悖論」,畢竟繁衍後代是生物本能。

為什麼動物在明顯沒有演化好處的前提下(不會產生後代繼承基因),仍出現同性行為?科學家開始追蹤同性行為演變史,格拉納達大學生態學家 José Gómez 團隊調查 6,649 種現存哺乳動物,最終列出 261 個(約佔所有哺乳動物物種 4%)表現出同性行為(包含求愛、交配、形成長期關係)的物種清單。

分析發現,同性行為在高度社會化的哺乳動物、表現出攻擊性甚至可能致命的物種更普遍;此外,同性行為也並非隨機分佈哺乳類動物,更常見於某些進化分支,如猿類約 2,500 萬年前從其他靈長類動物分化出來,自那時起牠們也演化出更多同性行為。演化樹統計分析還表明,出現更多同性行為的往往是群居物種。

這些分析支持一種觀點:為了維持和平、避免激烈衝突時死亡、建立並維持積極社會關係,生物同性行為可能是另一種形式的演化,或說同性行為演化像更適應社會生活。

但研究人員也警告這些分析不能直接等於人類性取向,只能說其他動物觀察到此行為是種演化優勢。

新論文發表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

(首圖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