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科技戰局》30 年半導體經驗從沒超過所學!台積研發 6 騎士楊光磊從「柏克萊經歷」看人才培育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4 年 01 月 15 日 8:32 | 分類 人力資源 , 半導體 , 科技教育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半導體科技戰局》30 年半導體經驗從沒超過所學!台積研發 6 騎士楊光磊從「柏克萊經歷」看人才培育


國科會明年將啟動為期五年的「晶創計畫」,將台灣打造為國際 IC 設計重鎮,其中一項布局策略為強化國內培育環境,並吸納全球研發人才,顯示政府對半導體人才的重視。然而,人才培育非一蹴可幾,台積電研發處前處長楊光磊認為,政府只能扮演輔佐角色,比起人的數量,應該更注重人才品質,對半導體人才教育要有不同思維。

楊光磊從台大電機系畢業到柏克萊攻讀博士學位,之後在台積電工作並擔任研發處長,被譽為「台積研發六騎士」之一。他表示,美國早期半導體業人才很大一部分是透過開放移民政策,造就許多「IC 人才」(India 和 Chinese,印裔和華裔人才)。在他的年代,赴美留學的台灣學生大都往半導體發展,主要是受就業市場影響,政府只能扮演輔佐角色。

楊光磊形容,這些赴美訓練、累積經驗的台灣學生,「如同台灣好幾十年的學生都到美國打大聯盟,待台灣準備好後,這些在美國儲備 30 多年的大聯盟人才回台灣打另一個世界盃棒球賽」,並開創台灣的半導體盛事。

楊光磊:柏克萊是我心中最好的「技職教育」體系

隨著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成熟,台灣面臨少子化、人才發警報問題,加上投入理工的學生占比降低、新生代人才的素質弱化、博士生太少,更是台灣半導體未來的重大問題。

對此,楊光磊分享自己求學經歷,認為「柏克萊是我心中最好的『技職教育』」,因為博士除了第一年上課外,剩下三年都在實作,如同技職教育,幫助他提前了解半導體產業氛圍,無縫接軌職場,「我在半導體產業的 30 多年工作經驗,遇到的問題從沒超過柏克萊教我的範疇」,也令他意識到實作的重要。

也因此,楊光磊認為台灣最大問題在於學術界實作太少,目前大學教育太偏知識、較少實用,加上大型產業環境過度分工化。以台積電為例,隨著台積電規模不斷擴張規模,研發從 200 人以內發展到一萬人,成長 50 倍,每個人的工作範圍剩下 1/50,將使職場的成長速率逐漸弱化。

比起創造更多人數,應該看重人才品質培育

比起目前半導體人才政策是為了創造更多數量,楊光磊稱應該更注重人才的品質培育。早期台灣畢業的學生會先去工研院磨練,其實算是另一種研究所,相較現在學生畢業後直接進入業界,缺少工研院的訓練,「用」很有可能更弱。

他建議學校應模擬「類工廠」,打造更真實的半導體環境,幫助學生了解整個半導體製程和運作,有效進行研發跟實驗,減少與企業界對接的落差程度;針對博士越來越少的問題,應讓博士做與博士出來相當的工作內容,當產業改善職場上用博士的方式,自然吸引一群人唸博士。

此外,楊光磊認為過去成就台灣半導體的因素不同,因此人才培育也要有不同思維,因此創立「橫渠產學聯盟」,希望業界人士走入大學,幫助學生找到天賦興趣,趁大學四年培養職涯目標和職能訓練,補足台灣傳統教育以外的功能,畢業前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一條路。

政府強化生態圈,加強台灣半導體競爭力

目前台灣半導體面臨轉型的轉折點,因此現在培養出的人才必須是轉折點所需人才。楊光磊舉例,摩爾定律走到瓶頸必須轉 3DIC、異質整合,目前會碰到散熱問題,因此需要更專精人才(如了解熱力學的人)來做預防性的早期研發事務。

除了人才培育外,楊光磊認為「台灣勢必有天要出去,因此必須利用別人轉換成自己的資源」,因此政府需支持強化生態圈強項、善用海外生態圈,並出口台灣半導體強項等方式,加強台灣半導體競爭力。從台灣生態圈較弱的設備跟材料著手,當應材、艾司摩爾等大廠來台設廠時,政府可推動國內零組件支援或與國內精密機械合作,增加台灣生態圈及與海外生態圈的連結。

最後針對產官學合作,楊光磊認為,「學」可引進更多產業資源,補齊知識教育欠缺應用;「產」則參與學術界培訓,幫助人才提前準備;「官」則是加強台灣生態圈弱項,增加動機,增加在地廠商的機會,才有機會繼續維持台灣半導體競爭力。

(首圖來源:楊光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