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理器大廠英特爾 (Intel) 公布 2024 年第二季財報,營收表現相當難看,加上裁員 15% 以上,另第四季停止股利派發等利空消息衝擊,在當日美股收盤後股價下跌 5.5%。更在盤後交易中大跌逾 20%,顯見投資人對英特爾業績有多失望。
除了這些在財報會議上所公布的事情之外,還有其他一些影響公司營運的事情,例如英特爾計劃在歐洲建造工廠的事情也受到延遲,另外也宣布了自 2024 年第四季開始取消了向股東支付股利的情況。面對這種種的問題。投資人都會問,那個曾經主導全球半導體發展的英特爾,為何犯下如此大錯?
製程技術卡關 10 奈米多年,再回頭努力已是百年身
市場人士分析,英特爾在過去幾年中面臨了多重問題,這些問題都影響了市場地位和競爭力。首先在製程技術的問題上,英特爾的製程技術一直是其競爭力的核心。但近年來,英特爾遇到了困難,使得英特爾的製程技術落後於台積電和三星,這讓英特爾在市場上失去了競爭優勢。在這方面,儘管英特爾大膽承諾要重新獲得技術領先地位,但晶片製造技術仍舊仍然遠遠落後競爭對手。
不僅如此,英特爾越來越依賴台積電來製造其最新及未來的一系列 CPU,包括 Meteor Lake、Lunar Lake 和 Arrow Lake。與此同時,英特爾在伺服器 CPU 方面的市場占有率正在被 AMD 侵蝕。此外,手機處理器大廠高通以 Snapdragon X 的 Arm 架構處理器也對英特爾的最大消費市場、也就是筆記型電腦領域構成威脅。至於,英特爾一直要發展的新戰場──Arc 顯示卡則是到目前為止沒有太大的存在感,許多玩家甚至不知道英特爾有 Arc 顯示卡這項產品。
英特爾近期最明顯衰弱跡象就是在 10 奈米節點製程的開發問題上。原本該節點製程原定於 2016 年正式投入生產,但英特爾在屢次延遲之後,最終是在 2018 年發布了少量 10 奈米製程技術的雙核心 Cannon lake 系列 CPU。而且,直到 2020 年,搭載 10 奈米製程技術的 Ice Lake 系列 CPU 筆記型電腦才開始大量上市。
這樣的延遲,在分秒必爭的科技業來說無疑是一場災難。除了自己的產品沒有進步之外,還讓競爭對手的產品迎頭趕上,瓜分市場。事實上,這場災難至今仍未結束。近期,英特爾甚至傳出以 10 奈米節點製程為基礎的 intel 7 節點製程,其所生產的第 13 代與第 14 代處理器有嚴重故障問題。然而,這些製程的處理器,早該在 10 年前就已經推出了。
依賴台積電外包越發加深,製程領先梯隊已是口號
另外,雖然在搭載 Meteor Lake 系列處理器的筆記型電腦中,使用到由英特爾本身的 Intel 4 節點製程所生產的 CPU。但該系列處理器是採用小晶片設計,其中僅使用 Intel 4 製程技術所打造的 CPU 晶片,而其他功能小晶片,包括 GPU、IO、SoC 等小晶片都由台積電來生產製造。不過,因為 intel 4 產能受限的問題,使得整個處理器的產能影響到了筆記型電腦的銷售。即便,英特爾努力解決產能問題當中,但是到目前為止,整個狀況似乎還在持續當中。
至於,英特爾下一代的 Lunar Lake 系列與 Arrow Lake 系列處理器在核心 CPU 的部分也都將確實交由台積電來生產,而不是英特爾本身的製程技術。換句話說,英特爾持續增加台積電在自家處理器中生產比例,包含接下來要上市的處理器。反觀,而多年來緊追著英特爾的 AMD,一改 IDM 模式, 2008 年賣掉了晶圓廠之後,輕裝上陣。自 2018 年開始,AMD 就聯手台積電。藉由台積電循摩爾定律下持續發展的先進製程,持續定期更新產品,在市場上持續對英特爾攻城掠地。
還有,英特爾人事動蕩不斷。包括英特爾負責晶片製造的首席工程長 Venkata Renduchintala 宣布離職。然後,AI 產品事業部總經理 Naveen Rao、通訊連結業務部負責人 Craig Barratt、負責晶片研發設計的明星架構師 Jim Keller 都紛紛求去,壞消息接踵而至,重創英特爾在晶片發展的進度。這樣的情況對於誓言要拿回技術領先的英特爾似乎有些打臉,顯示即便當前在花大錢購買新一代 EUV 微影曝光系統,但在短時間技術仍無法追趕上台積電的情況下,依賴外包生產的情況還要持續一段時間。
產品競爭力難敵競爭對手,代工產能無法滿足需求
第二個問題就是即使英特爾能夠解決製程技術的落後,產品競爭力衰退仍是一大致命傷。現階段競爭對手 AMD 在 CPU 市場上的表現非常出色,其最新的 Zen 架構 CPU 產品在台積電最新製程技術的協助下,性能和總擁有成本(TCO)方面都具有強大競爭力。此外,英特爾還需要在 GPU 市場上與輝達競爭,這進一步增加了其壓力。除了處理器產品,目前英特爾力推的晶圓製造服務(IFS),在需要贏得更多客戶信任的情況下,即便英特爾已經取得了少數進展,但其製程技術仍然落後於台積電。例如輝達目前主要使用台積電的 N4 節點製程,而英特爾的技術則還無法達到這一水準。
另外,從英特爾晶圓製造服務所制定的發展藍圖來觀察,英特爾一方面希望晶圓廠從生產自己的處理器,一方面也要轉變到為客戶提供晶片生產的代工商。這使得英特爾不僅希望自己製造更好的處理器,還要直接與台積電競爭爭取客戶。然而,根據 IFS 自己的數據顯示,英特爾花力氣宣傳的其 4 年 5 節點的戰略,在 Intel 7、Intel 4 之後,包括 Intel 3,Intel 20A 與 Intel 18A 節點製程產能都無法滿足市場需求,甚至良率問題都還有待進一步提升。因此,在連自家處理器也都不得不依賴外包生產的情況下,更別談論可以獲得客戶的代工訂單。
英特爾在最新財報中顯示,其接下來的營運狀況並不好,而且還將緊縮未來的資本支出。以及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化,英特爾接下來需要適應新的市場趨勢。例如雲端運算企業當前越來越關注 GPU,而非 CPU,以因應人工智慧時代的市場需求。
領導人帶領銷售導向根深蒂固,工程背景已蕩然無存
而英特爾這一步錯步步錯的險境可能來自於 2005 年 Paul Otellini 接替 Craig Barrett 擔任執行長時,埋下了問題因子。因為 Paul Otellini 是一名經濟學者,擁有 MBA 學位,在他接任了執行長的位置之後,銷售導向就正式取代了英特爾過去的工程導向。即便,Paul Otellini 的下一任執行長 Brian Krzanich 是來自於工程領域,但這段時間以來銷售和行銷導向下的領導風格已經根深蒂固,讓公司文化開始將業績擺第一。即便英特爾在 x86 市場拿下了近乎壟斷的位置,但從此公司的工程發展就開始走下坡路,一直到目前競爭者並起的局面。
▲ Paul Otellini。
2021 年英特爾新任執行長 Pat Gelsiginer 上任後,雖然公司又再回到工程背景的人員所掌舵。但隨著時間的流逝,Pat Gelsiginer 的領導越來越不像一個具備領導力來拯救一個搖搖欲墜巨人的案例,反而更像是證明一個人能做的事情是有限的無奈情況。
雖然,英特爾仍然是一家擁有大量資源的大企業,很難說兩年後會不會在市場上推出一些出色的 CPU,甚至是優秀的第三代 Arc 顯示卡來與輝達和 AMD 競爭,但是,就現在的情況來說,要出現這樣的反轉難度極高。
就英特爾 Arc 顯示卡來說,現階段似乎成為英特爾短期內節省成本需求的犧牲品,然而,遊戲顯示卡市場迫切需要更多競爭。從這角度來看,CPU 也是這樣的情況。從長遠來看,很難預期 PC 最終不會被 ARM 架構所取代。不過,高通的 Snapdragon X 晶片的確是朝著這個方向邁出了第一步。就連與英特爾合作 15 年的盟友蘋果,後來也轉向 ARM 自主研發晶片,與台積電牽手。若 Arm 強勢進入了 PC 市場,那麼可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競爭。除了高通之外,還可以看到聯發科、AMD、甚至輝達都在為採用 Arm 架構 CPU 的 PC 生產而努力,屆時曾一度領導 PC 市場,並且由英特爾 x86 架構所主導的情況預期也會有所改變。
(首圖來源:英特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