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升台灣新創 IC 設計產業成長動能,Arm 與工研院攜手合作,共同建構新創 IC 設計平台,協助新創公司結合關鍵 IP,加速推出具國際競爭力的新品,持續為台灣 IC 設計產業提升全球市場市占率。
Arm 攜手工研院,加速台灣新創 IC 設計生態圈發展 |
作者 侯 冠州|發布日期 2021 年 09 月 07 日 13:42 | 分類 IC 設計 , 科技政策 , 零組件 |
工業局、資策會推動 3D 列印產業,助台灣製造暨科技產業升級一臂之力 |
作者 TechNews|發布日期 2019 年 08 月 21 日 18:23 | 分類 3D列印 , 市場動態 , 機器人 | edit |
根據國際市調機構 IDC 報告指出,全球 3D 列印總支出,包括硬體、材料、軟體、服務等,到 2019 年將達 138 億美元,2022 年前將增加到 227 億美元,5 年間的年均複合成長率為 19.1%。放眼市場,台灣 3D 列印產業隨著全球風氣的興起,法規、產業聚落、產業整合以及終端市場發展數年,使得環境已較多數亞洲國家先進,同時在產業服務應用的開發、生產聚落的發展也更切合國內資源。
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百家爭鳴,33 國參展覓技術交易商機 |
作者 TechNews|發布日期 2018 年 09 月 28 日 19:38 | 分類 AI 人工智慧 , Amazon , Microsoft | edit |
2018 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原台北國際發明暨技術交易展)是由經濟部、國防部、教育部、科技部、農委會及國發會聯合主辦,外貿協會及工研院共同執行,自 9 月 27 至 29 日於台北世貿一館展出。該展共有 496 家廠商參展,並有來自美國、加拿大、日本、韓國、泰國、菲律賓、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印度、澳洲、紐西蘭等共 33 個國家廠商參展,參展國別數創歷屆新高,展覽更為國際化,預計三天展覽將可吸引突破 7 萬名參觀人次。
工業局統籌未來科技館,搭建國際創新科技展示平台 |
作者 TechNews|發布日期 2018 年 09 月 27 日 20:47 | 分類 Amazon , Microsoft , 尖端科技 | edit |
由工業局統籌 2018 年「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未來科技館」今(27)日在世貿一館登場,在吳政忠政委支持下,經濟部工業局聚焦於 5+2 產業創新技術,齊聚整合工業局、技術處、中小企業處及國發會四個單位及 Amazon、Nissan、Microsoft 等 27 家國際廠商,展出生技醫療、智慧生活、智慧製造、數位服務等四大趨勢,174 項前瞻創新技術,展現在政府產業政策支持下的創新科技應用及最新的國際前瞻技術,在開展首日即創下近 5,000 人次參觀佳績。
2018 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展現研發軟硬實力,建立國際交流關鍵契機 |
作者 TechNews|發布日期 2018 年 08 月 21 日 17:05 | 分類 Amazon , Microsoft , 區塊鏈 Blockchain | edit |
台灣產學研機構研發能量充沛,向來是國家先進實力的展現。為了讓台灣成為發揮技術底蘊、實踐創新價值的重要節點,經濟部、教育部、科技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國家發展委員會、國防部六大部會即將在 9/27~29 於台北世貿中心展覽一館舉辦 2018 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Taiwan Innotech Expo),以「Innovation Shaping Our future」作為展會主題,聚焦 5+2 產業創新技術領域,並邀集歐、美、日及東南亞等新南向重點國家的機構前來交流。除了展現台灣研發實力、促進智慧財產商品化與國際化,還要透過跨領域及國內外技術的交流,期待解決尚未被滿足的市場痛點,觸發創造出前所未有的應用或體驗。
台北國際技術交易展:引入科技,帶領農業創造新價值 |
作者 TechNews|發布日期 2016 年 09 月 29 日 14:48 | 分類 會員專區 , 物聯網 , 環境科學 | edit |
台灣地處亞熱帶,農業物產種類豐富,然而受限於地狹人稠,並在經濟結構、全球化以及日益極端的氣候衝擊下,台灣農業逐漸落入至今「小農」、「貧農」與「老農」的困境。稍早中秋連假期間的莫蘭蒂加上前日的梅姬颱風肆虐,眼見台灣又承受超過 31 億的農損,或許政府在補貼之外,還能有其他更積極有效的作為。農民長時間與自然為伍,加上多數年事已高,往往對最新科技不甚了解。若協助引進技術與資訊,便能讓農民與趨勢接軌,步入智慧農業時代,從上下游建立更完善的價值鏈。
台北國際技術交易展:多樣技術整合,共同打造智慧生活 |
作者 TechNews|發布日期 2016 年 09 月 20 日 17:01 | 分類 會員專區 , 物聯網 , 穿戴式裝置 | edit |
所謂「智慧生活」,不但是要讓我們的日常更加便利,更要藉由資訊科技,能無時無刻地協助全面管理人類的行為與生活型態。為了落實這項概念,必須將傳感器裝設到世界上各個角落的物體中,建立起物聯網,再透過雲端運算將數據與資訊整合,才有可能化為實際。根據全球 IT 研究與諮詢權威顧能(Gartner)公司的調查指出,在 2016 年,全球光是車聯系統就會突破 6 億台;預計 2017 年,所有關於健康和健身的裝置連結數量將超過 5 億 8 千萬台。到了 2018年,更將會有 60億個跨越國界、連上物聯網的物體能夠自主偵測問題,並發出訊號通知需要支援或維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