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去台化」掀起全球角力戰,各國晶片政策一次看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2 年 12 月 13 日 8:01 | 分類 半導體 , 國際觀察 , 科技政策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供應鏈「去台化」掀起全球角力戰,各國晶片政策一次看


歷經 2021 年晶片荒,各國政府重新認識到半導體供應鏈的重要性,隨著台積電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新廠舉辦移機典禮,掀起「去台化」論調,而目前全球正極力重塑半導體供應鏈,在這過程中,台灣該如何站穩腳步,適應新的供應鏈生態,將是企業和政府面臨的下一道難題。

先前外媒 CNBC 問到「如果將半導體製造移回美國,需要多久才能擺脫台灣半導體製造依賴,做為獨立生產?」英特爾執行長 Pat Gelsinger 直說「Never!」認為美國追求供應鏈多樣化,並降低國安風險,要擺脫台灣半導體製造依賴是不可能的事。

不過,目前各國正祭出各種補貼政策和優惠措施,吸引國際大廠設廠,盼追求供應鏈多樣化、增加本土製造,並降低對單一國家、單一地區的依賴。《科技新報》整理出美國、歐盟、中國、日本、南韓、印度 6 國及台灣晶片補助政策,讓讀者一次掌握所有優惠措施。

▲ 各國晶片補助方案 。(Source:經濟部,科技新報製表)

美國《晶片與科學法案》,資金規模:2,800 億美元

為扶植美國本土半導體產業、與中國抗衡,美國總統拜登今年 8 月正式簽署《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ct),總支出為 2,800 億美元,其中 527 億美元用做直接補助,提供給在美境內的半導體製造商相關建設,並計劃 5 年內授權超過 1,700 億美元的預算,以促進美國的科學研究。

《晶片與科學法案》要求成立 4 支基金,分別為美國晶片基金、美國晶片國防基金、美國晶片國際科技安全和創新基金以及美國晶片勞動力和教育基金,即上述的 527 億美元的直接補助,並提供 25% 稅務抵減。

  1. 美國晶片基金。共 500 億美元,其中390 億美元鼓勵晶片生產,如稅收優惠和其他獎勵措施,每案最高 30 億美元;另 110 億美元用於晶片研發補貼。
  2. 美國晶片國防基金。共 20 億美元,協助推動國防部相關的關鍵晶片生產。
  3. 美國晶片國際科技安全和創新基金。共 5 億美元,支持建立安全可靠的半導體供應鏈以及資通訊科技安全。
  4. 美國晶片勞動力和教育基金。共 2 億美元,用來培育半導體產業人才,確認半導體成長動力。

如果公司獲得該法案補貼,10 年內不得在中國和俄羅斯等與美國不友善之國家,設置 28 奈米以下製程的先進半導體廠。

▲ 《晶片與科學法案》預算分配 。(Source:科技新報製表)

日本「半導體產業復興執行計畫」,資金規模:超過 6,000 億日圓

日本先前批准史上最高額的2021年度追加預算案,其中 6,170 億日圓做為新設基金,用來補助半導體產業,並以 4,760 億日圓最高補助台積電熊本廠,剩下 2,000 日圓補助美光、鎧俠(Kioxia)等其他供應商設廠。

半導體產業復興執行計畫將分成短、中、長期三階段推動,首輪措施將確保日本國內先進半導體產能,吸引海外廠商赴日設廠,更新日本現有老舊半導體廠設備,並以補助金形式分成數年提供援助,但條件是業者至少在日本持續生產 10 年。

第二、三階段(中長期)將與美國進行次世代半導體技術的研發,日本計劃與美國展開 2 奈米製程技術研發,目前傳預計編列 3,500 億日圓;另外為了確保晶圓材料供應鏈發展,目前傳很可能投入 3,700 億日圓,而原本的 6,170 億日圓補助也有機會再加碼。

不過根據經濟部目前資料,日本半導體產業復興執行計畫已經先匡列 6,000 億日圓資金,並提供半導體業者建廠與設備費用 50% 補貼。

(Source:Flickr/inu-photo CC BY 2.0)

南韓「K 半導體戰略」,資金規模:510 兆韓圜

南韓三星、SK 海力士雖是記憶體王國,但缺少從 IC 設計、材料到生產的生態系供應鏈,使南韓半導體產業在競爭、毛利成長上沒有台灣和中國突出。對此,南韓政府公布「K 半導體策略」,未來 10 年投資 510 兆韓圜,提供三星電子、SK 海力士等 153 家企業資金、稅收優惠、擴大金融和基礎建設等支援,目標 2030 年前建立起全球最大半導體產業聚落。

據韓媒報導,半導體公司研發投資的可扣抵稅率將提高到 40 至 50%,設備投資則是 10 至 20%。此外,南韓政府計畫新設 1 兆韓圜規模的半導體設備投資特別資金,以低息支援企業的設備投資,並放寬處理化學物資的法規,支援民間投資;也將制訂「半導體特別法」,防止技術外流。

此外,政府將擴大半導體相關大學的人員名額,目標未來 10 年內培育約 36,000 名人才。

(Source:Pixabay

台灣「產業創新條例修正草案」

為穩固台灣半導體業關鍵地位,台灣通過「台版晶片法」之稱的產業創新條例 10 條之 2 草案,預計拍板定案後明年元旦上路。

只要符合「國際供應鏈關鍵地位」的企業,在研發前瞻技術的支出,就能享有 25% 的稅務抵減,購買先進設備當年度抵減率 5%,且無投資抵減支出金額上限,二者合計的抵減總額不得超過當年度應納營利事業所得稅額 50%。

申請公司須符合 3 大條件,首先是比照 OECD 最低稅負制,有效稅率需在 15% 以上;第二是同一課稅年度內之研發費用與研發費用占營收比率(研發密度)達一定規模,設備投資也須達一定門檻,規模將於子法訂定;最後是為近 3 年內無違反環保、勞工或食安相關法律且情節重大情事。

(Source:Unsplash

歐洲晶片法案(Chips Act for Europe),資金規模:430 億歐元

為了縮短與美國、東亞國家在先進技術上的差距,歐盟推出《歐洲晶片法案》,預計 2030 年前投入超過 430 億歐元,鼓勵業者在歐盟設立半導體廠;另提撥 110 億歐元的公共資金,加強半導體研究、設計和生產,目標是到 2030 年,歐洲在全球半導體市場比例從 10% 提高到 20%。

根據最新消息,歐盟各國部長於 1 日會議中批准新授權,正式啟動 430 億歐元《晶片法案》在歐盟內部協商。

該提案的一個基本部分是歐洲晶片倡議(Chips for Europe Initiative),將資助建設先進設計能力、尖端晶片新試驗線、建設工程和技術能力、創建能力中心網路(每個成員國至少一個),讓半導體供應鏈中的中小企業獲得融資。

此外,該倡議也將從歐盟的研究計畫「歐洲地平線」(Horizon Europe)獲得 16.5 億歐元,用於研究和創新活動,並從「數位歐洲計畫」(Digital Europe Programme)中獲得 12.5 億歐元,用於半導體產業能力建設。

(Source:shutterstock)

中國「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基金」,資金規模:超過 8,532 億人民幣

中國政府 2014 就啟動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基金(大基金),在第一、二期時就投資超過 3,300 億人民幣在半導體產業。根據中媒《芯語》指出,大基金首期募資 1,387 億人民幣,加上 5,145 億人民幣的社會資金,合計 6,532 億人民幣,第二期則有約 2,000 億人民幣,加速中國半導體產業自主化。

這 6,135 億資金公開投資公司為 23 家、未公開投資公司為 29 家,其中積體電路製造占 67%、設計占 17%、封測占 10%、裝備材料類占 6%,主要集中在記憶體和先進製程產線。

另據日經報導,中國 2020 年在半導體、國防等關鍵產業中的補貼,高達破天荒的 2,136 億人民幣,其中中國最大晶圓廠中芯國際獲得 22.5 億美元融資,還有近 25 億人民幣的資金。

另外,北京當局還補貼晶片設備製造商,如北方華創(Naura)和中微半導體設備(Advanced Micro)。根據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預估,到 2024 年底,中國將建造 31 座大型晶圓廠,擴張速度為居全球之冠。

(Source:shutterstock)

印度「製造業生產連結補助計畫」(PLI),資金規模:1.04 兆盧比

印度政府公布 PLI 計畫,補助高達數十億美元,歡迎半導體和顯示器大廠赴印度設廠。2021 年 12 月,印度政府批准 7,600 億盧比的半導體及顯示器製造計畫,做為該計畫的一部分,將對矽晶半導體製造、封裝、設計、顯示器製造、化合物半導體及矽光子製造等提供優惠獎勵。

英特爾企業副總裁兼亞太暨日本區(APJ)總經理 Steven Long 先前接受印度媒體報導時提到,晶片設計與製造機會正從台灣和中國等傳統重鎮,轉移到印度。

印度去年祭出 100 億美元(即 7,600 億盧比補助)的建廠獎勵方案,根據最新消息,印度計劃再擴大計畫金額、加碼 300 億美元,建立完整晶片供應鏈。

目前印度這 300 億美元的半導體計畫,會先聚焦成熟製程,投入 100 億美元在兩座晶片設施及兩座顯示器廠,目標生產 65 奈米到 28 奈米晶片;130 億美元用於電信、太陽能和電池等領域,70 億美元則提供給電子產業。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