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府大舉推動國防產業,大企業卻興趣缺缺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3 年 03 月 30 日 8:10 | 分類 軍事科技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日本政府大舉推動國防產業,大企業卻興趣缺缺


俄烏戰爭後,日本檢視本身國防投資的不足,宣布大舉提升國防預算,不過要實際提升軍備,還要軍武廠提升產能,然而,過去主要供應日本自衛隊的本國大企業,東芝、三菱電機、大金工業等,對於爭取國防生意卻興趣缺缺。

日本戰後不僅憲法僅能有自衛隊,整體社會氣氛也一直偏向反戰、反軍事化,長期依賴美國國防保護傘,本身國防投資遠遠不足正常國家類似戰略形勢應有的建軍準備,這也影響國防相關產業對投入國防供應鏈的看法。

日本企業界對國防事業長期的刻板印象就是:低毛利、高社會形象風險,許多日本反戰團體一旦得知企業參與國防供應鏈,就受抗爭騷擾沒完沒了。此外,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日本國防投資不足是幾十年累積,如今要一口氣追上,需要急速擴張產能,可一旦完成建軍目標,又恢復正常採購數量,那擴大產能該怎麼辦?這會對投資企業造成相當大風險。

因應日本企業質疑,日本政府祭出提升獲利誘因、降低風險雙管齊下,吸引企業加入。日本政府準備將國防裝備的毛利率上限提高到 15%,另一方面提供國營工廠資源讓企業界可擴產零風險。但業界仍認為不夠。過去日本政府要求企業配合總視為理所當然,如今越來越難要求企業為了愛國情操犧牲股東權益。

日本社會反戰情節正在轉向

長期忽視國防投資,低毛利也讓企業也把配合國防當成苦差事,結果就是日本無法擁有美國洛克希德馬丁、雷神,或英國 BAE 這類軍武大廠,通常日本企業供應軍方的都是較平凡的通用產品,且國防產品通常占全公司總營收比例相當低。

以三菱重工為例,儘管負責開發日本次世代戰機及對抗中國的長程飛彈,軍事合約 2022 年總營收 290 億美元僅占一成。三菱電機 2022 年 340 億美元營收,國防部門僅占 4%。三菱重工主要業務還是民間商用產品,如民航機零組件、發電廠設備、工業機器等。大金有製造砲彈與迫擊砲彈,但以空調聞名,主要營收也來自空調事業,占九成營收。東芝有生產軍用電池,但本業還是電子產品。

日本政府自 2022 年起與各大企業接觸,除了三菱、大金、東芝,還包括速霸陸汽車、石川島播磨重工等,要求他們擴大軍事部門。這些企業對軍事部門都諱莫如深,深怕在反戰的日本社會傷害品牌形象,也擔憂成為中國反日的標靶,失去中國市場。

有軍事產品部門的日本大企業,大多將軍事產品列為「特殊裝備」,官網通常不會提及。並非軍事產品部門都列為機密不得碰觸,上市公司仍然照常公開相關部門營運情況,只是非常低調。

日本 2014 年解禁軍事裝備出口,希望給予企業界發展國防事業的誘因,結果並未產生太大效果,這是因長期忽略使日本企業的國防部門奄奄一息、缺乏國際競爭力,此外大企業官僚體系過度謹慎,也讓他們裹足不前。

 2020 年三菱電機是唯一有軍武出口的日本企業,出貨雷達給菲律賓。日本企業不只沒有受鼓勵,反而還一一退出,2020 年時日本化學公司大賽璐宣布將結束戰鬥機駕駛彈射逃生裝置部門,主因是利潤太低;2021 年住友重工向防衛省表示不再製造機槍,表示訂單太少難以維持產線及訓練工程師。

不過戰略情勢改變,日本社會反戰情節也有轉向,日本政府 2023 年民調顯示,高達 41.5% 日本人民希望擴大自衛隊,5 年前相同民調僅 29.1% 支持。如今日本政府與民間對軍事投資越來越重視。不過企業最關心的還是,日本政府 5 年大幅擴軍計畫結束後,軍事投資是否持續,還是到此為止?若是後者,日本企業對只做 5 年的生意,投資意願可想而知,只能說興趣缺缺。

(首圖來源:達志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