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拉第 200 年前夢想的「軸向馬達」,賓士終於準備實裝了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3 年 10 月 31 日 10:53 | 分類 汽車科技 , 電動車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法拉第 200 年前夢想的「軸向馬達」,賓士終於準備實裝了


電動車仍然處於起步階段,許多車廠致力於電池技術、空氣力學、電池管理和各種其他酷炫科技,但電動車的另一項核心:「馬達」似乎已經發展到了極致,已經被永磁同步馬達完全主宰,不過,一款科學家理想中的馬達,今年終於問世了。

人們大聊電動車好處壞處之前,馬達似乎常被忽視,畢竟這是小學生 DIY 就玩過的東西,且日常生活隨處可見,也因為如此,製造電動車認為是比燃油車更簡單的事,小朋友就會開的玩具電動車,換成大電池跟大馬達不就好了嗎?

在這「誤會」驅動下,成千上萬創業者投入電動車領域,最後屍橫遍野,中國與美國加起來,真正活下來的電車新創大概只有十家,還有些搖搖欲墜中。要做出兼具續航、性能、成本和實用空間的電動車,需要非常多工夫,而賓士併購的馬達公司認為,自家馬達能改變世界。

2021 年賓士買下 YASA,這家名氣不大的小公司 2009 年就開始研究馬達,創辦人 Tim Woolmer 在牛津大學讀書時,找到一項古老技術,是知名科學家法拉第(Michael Faraday)的構想:軸向馬達(Axial flux motor)。YASA 馬達本身並不出名,但合作過的車廠卻名震天下。法拉利 2020 年發表首款插電混動車 SF90 Stradale,媒體大肆報導 V8 引擎,卻很少人提到三顆馬達就是 YASA 軸向馬達。更早之前,瑞典跑車 Koenigsegg 也採用 YASA 馬達,打造 1,500 馬力油電超跑,現在你知道為什麼賓士想要這馬達了吧?

軸向 vs. 徑向

時間倒轉至 200 年前,現在常見馬達發明前,法拉第軸向馬達概念更早出現,但技術要求太高,無法實現,後來由 Thomas Davenport 發明的徑向馬達勝出。徑向馬達體積大、對散熱、公差和穩定度要求較低,故製造成本與技術門檻也低。順帶一提,電流之父 Nikola Tesla 也研究過軸向馬達,他也放棄後,徑向馬達就正式統一天下。

解釋原理之前,先看看賓士宣稱新馬達的效益。相同輸出功率前提下,軸向馬達體積只有三分之一,永久磁鐵和矽鋼材用量也只有三分之一。此外,馬達半徑相同條件下,軸向馬達扭力幾乎是徑向馬達 2 倍。聽起來活脫脫是黑科技,那原理是什麼?

▲ 右邊是 YASA 軸向馬達,可看出體積輸出功率遠勝常見的徑向馬達。

首先說文解字,「向」指的是電流磁通(flux)方向,我們知道電動車馬達任務就是驅動轉軸,讓車輪轉動使車輛前進。所以「軸向」之意,就是磁通方向和傳動軸方向相同;「徑向」就代表磁通方向跟馬達半徑相同,也就是垂直於傳動軸。

YASA 軸向馬達使用外側雙層轉子夾住內層定子結構,當電流通過,轉子層開始旋轉帶動轉軸,所以不僅體積更小,轉子和定子間對稱磁場,能降低軸承摩擦和噪音,對延長使用壽命也有幫助。

附帶一提,YASA 全名是 Yokeless And Segmented Armature,軸向馬達原理上進一步移除定子軛部(yoke),加上獨立定子鐵心,降低鐵心材料用量及銅線纏繞定子損耗。

賓士要怎麼用這馬達?

說了這麼多 YASA 軸向馬達的優點,最重要的是如何實現?儘管賓士只在 Vision One Eleven 概念車展示新馬達,但很有機會出現在下世代賓士純電車。

看過電動車底盤的朋友,都知道馬達和電池佔了最主要空間,特別是雙馬達車型,前後輪軸都犧牲不少空間給馬達,加上電控、冷卻、線材和保護結構,使賓士和 BMW 這些傳統車廠電動車,即使省下巨大引擎和傳動結構,空間似乎還是頗侷限。

▲ 賓士 Vision One Eleven 和軸向馬達。(Source:Mercedes-Benz

從軸向馬達特性看,賓士最合理運用,應該是後驅車搭配 YASA 馬達,能省下大塊後軸空間,放更多電池或讓車內空間更寬敞,維持相同馬力條件下,卻能有更大扭力,彌補後驅車加速較弱的缺點,又保留續航力高優點。

說來諷刺,即使買進黑科技,大幅縮減馬達體積,但其他車廠卻能使用徑向馬達同時將驅動元件越做越小;賓士等於花大錢拿歷史等級科技突破,才能追上競爭者的空間運用。

當然,賓士有自己的考量和設計原則,雖然至今我們還是不知道為何賓士電動車就是做不出前行李箱,甚至 EQE 後座地板還不是全平面,但肯定有合理的理由,對吧?從 Vision EQXX 到 Vision One Eleven,還有 F1 車隊各種技術,說賓士手握滿滿黑科技也不為過,真期待他們將這些殺手級應用早點導入市售車,要不然真的要追不上隔壁鄰居了。

(圖片來源:YA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