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稱有 AI 人不用再工作,黃仁勳稱就業機會只會更多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3 年 11 月 07 日 12:10 | 分類 AI 人工智慧 , 人力資源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馬斯克稱有 AI 人不用再工作,黃仁勳稱就業機會只會更多


AI 是掏金熱,不是一場泡沫,人類已應在與 AI 競爭工作。伊隆馬斯克認為,AI 時代人類可能不再需要工作,還說人類未來的挑戰之一將是「如何找到生命意義」。但黃仁勳不這麼認為,他認為人類的腦袋不可能閒著,AI 會讓企業擴大生產力,工作機會只會更多。

被譽為「AI 教父」的英裔加拿大認知心理學家和電腦科學家 Geoffrey Hinton 說,聊天機器人可能很快就會超越人腦所容納的資訊水平,因為機器人與人類這種生物系統不同,機器人是數位系統,數位系統可以單獨學習,也可以立即分享他們的知識,就像有 1 萬個人,每當一個人學到一些東西時,每個人都會自動知道它,這就是為什麼聊天機器人比任何一個人都知道得多。

馬斯克也認為,AI 是歷史上最具破壞性的力量,並表示人類最終將擁有比最聰明的人類更聰明的東西,有一天人類將不需要工作。結果將是人類失業,高盛最近預測,AI 將消除美國和歐洲目前所有工作任務的四分之一,尤其是那些認為自己的專業知識能給他們工作保障的人。

人類不會暫停思考

但作風與馬斯克大相逕庭得黃仁勳,不認為人類將一無是處。黃仁勳認為,人類一直會有新想法,不會無所事事。他說。「生產力帶來的第一件事就是繁榮。當公司取得更大成功時,他們會僱用更多員工,因為他們想擴展到更多領域。」

所以只有不思長進的公司在採用 AI 提高生產力後縮編人員,但大多數公司不會停留在原地。只要有更多的領域可以拓展,例如交通、零售、娛樂、技術和藥物各行各業有新的想法產生,生產力提高帶來的繁榮就會導致更多的人被雇用。他指出,今天的工業比一千年前規模更大,因為顯然人類有很多想法。

他也確實認為有些人會因為 AI 而失去工作,但他認為他們只是被另一個會用 AI 的人取代,因此雖然工作領域會發生變化,但實際上會有更高的就業率,就業機會更多。

AI 來得太快來不及適應

但轉型中間得過度過程可能仍會帶來大量失業。《哈佛評論》分析,電氣化時,工廠必須重新組織布局才能利用新的電力技術,需要花幾十年的時間才將每台機器的蒸汽動力中央傳動軸轉換為電動馬達,由於這個過程發生得很慢,以至於經濟有時間進行調整。

20 世紀中葉,隨著計運算技術普及,也發生類似的情況,雖然它的發展速度比電氣化更快,但仍足以防止大規模失業。但 AI 不同之處在於,公司將 AI 整合到營運中的速度太快,因此在帶來營收之前,失業人數可能會增加,其中白領工人在短期內可能尤其容易受到傷害。

但長遠來看,AI 會推動企業走向創新,譬如一些公司將生成式 AI 整合到他們的系統中,不只是為了自動化任務,而且是為了讓員工能夠做比以前更多的事情,提高他們的工作效率,因此企業流程的徹底重新設計,可能會激發各種新的價值創造。

這樣的想法與黃仁勳一致,為了進步而承擔風險是人類的本能。哈佛分析表示,當人類害怕創新,就永遠不會繁榮,想像一下,如果第一批人類害怕火,會是什麼樣子,如果人類不敢利用火的力量,我們可能已經滅絕了。

(首圖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