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2 不是車廠說了算,現場直擊車輛中心如何檢驗輔助駕駛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3 年 12 月 01 日 16:27 | 分類 交通運輸 , 汽車科技 , 自駕車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evel 2 不是車廠說了算,現場直擊車輛中心如何檢驗輔助駕駛


汽車越來越聰明,車廠宣稱的技術也越來越讓人眼花繚亂,不過這些「功能」是否真的有達成車廠宣稱的效果呢?台灣車輛研究測試中心就帶我們實際見證,他們如何替這些汽車科技做檢驗。

隨著高速公路工程車被撞越來越頻繁,大家對於所謂 Level 2 自動駕駛,或是輔助駕駛也都越來越常聽到,但這只是一個籠統的稱呼,實際上 Level 2 自動駕駛裡面,應該具備(但不限於)以下幾項功能,包括 ACC、LKA、LDW、AEB、FCW、SLD、PD 和 SBR 等,相信大家看到這些名詞,眼睛就算沒花,舌頭也打結了。用最簡單的方法來界定,通常一輛車如果同時具備 ACC 主動定速巡航系統和 LKA 車道維持系統,它就達到了 Level 2 自動駕駛的能力。

然而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如何知道一輛車真的具備這些功能,而且真的有用呢?比起看我們的文章或是 YouTube 測試影片,還是需要更客觀公正的單位,使用科學可靠的方法去驗證,就像你買保健食品前,總要看一下食藥署認證一樣。(大家都會看的對吧?)

就以 LKA 功能為例,要檢驗這個功能是否真的有作用,除了靠 YouTuber 拿命測試之外,其實像 ARTC 車輛研究測試中心這種檢驗單位,是有一套高科技的檢驗方式來進行的。

LKA 功能檢測看起來超無聊

先說結論,我們在彰濱工業區現場觀看 ARTC 實際進行這項檢測時,感想只有兩個字:無聊。只見受測車輛從數百公尺外,沿著白線直直朝我們開來,在中途往左邊偏移壓了一下白線,然後再拉回來,結束。

然而在這個平平無奇的動作背後,是耗資千萬新台幣,無數人力、時間打造出來的嚴謹科學檢驗設備。

▲ ARTC 的車道輔助系統檢測標準與 Euro NCAP 同步。(Source:ARTC 提供)

科學檢驗的第一要素是「定義」,以車道維持 LKA 功能來說,當車輛的前輪超出車道線(內側為基準),系統必須在「出軌」 40 公分之前將車身拉回,能通過這個測試,就代表這項功能過關。

有了目標,第二步就是要在「可重現」的條件下,進行實驗。以 ARTC 採用的規範來說,車輛的行進速度需要固定在時速 72 公里(正負 1 公里誤差),進行兩次偏離車道的動作,偏離的速度分別是每秒 0.5 公尺和每秒 0.8 公尺,在這個規範下,測驗系統是否能正常作動。附帶一提,ARTC 使用的是 DGPS 高精衛星定位系統來測定速度,精準度達到 2 公分,和一般人車上跟手機上的定位是不同等級的。

▲ 在車輪超出車道線 18 公分時,車輛 LKA 順利作動開始將車身拉回。(Source:ARTC 提供)

顯然,要在同樣的距離、同樣的時間點、用上述的速度和轉向力道重複進行驗證,如果用人類來進行,非常難達成。因此受測車輛需要裝上「駕駛機器人」,能夠以誤差低於 0.2 度的角度控制方向盤,同時也能精準控制加速和煞車力道,在 LKA 的測試案例中,車輛會在時速達到 72 公里後,交由駕駛機器人接手,機器人就會依據前述規範操作車輛,讓它偏離車道,然後觀察車輛搭載的 LKA 是否發揮效果將車輛拉回車道內。

關於認證這件事

根據 ARTC 人員的說法,目前為止在這邊委託測試 LKA 這項功能的車輛,還沒發生過測試失敗的案例。但必須強調,同樣是車道維持,「有效」跟「好用」也存在差異。回到定義來看,只要能夠讓車輛「不超出車道 40 公分」就算是通過認證,不管車輛是越線 10 公分還是 39 公分才拉回,都一樣具備 LKA。

此外,車道維持並不等於車道置中,用極端一點的舉例,如果一輛車跨越右邊車道線 30 公分後拉回,但是又跨越左邊車道線 30 公分再拉回,如此反覆來回就是俗稱的「乒乓球效應」,它也一樣具備 LKA 功能。

除此之外,汽車科技越來越複雜,有時候某些廠商會宣稱他們已經取得 ARTC 認證,但認證的項目可能並不是廠商銷售或是廣告的主題。舉例來說,車廠可以說他們的「輔助駕駛」科技已經取得 ARTC 認證,但他們可能只申請了 LKA 檢驗,但沒有檢驗 ACC 功能,因此消費者在買車時,還是要注意這些細節,才不會被無良廠商呼弄了。

(首圖來源:科技新報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