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爺請給翻譯翻譯,什麼叫軟體定義車輛?為何各大車廠都為之瘋狂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4 年 01 月 19 日 14:56 | 分類 交通運輸 , 汽車科技 , 電動車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師爺請給翻譯翻譯,什麼叫軟體定義車輛?為何各大車廠都為之瘋狂


科技圈裡真正創新的東西不多,但創新的名詞卻永遠不缺,在 2024 CES 展上最流行的「軟體定義車輛」就是其中之一,如果縮寫成 SDV 感覺又更炫了一點,可是,這到底是在說什麼東西?

軟體定義車輛(Software Defined Vehicle)這個名詞,至少在 2010 年代初期就已經出現,但大部分人並不重視,直到 2020 年代,當傳統車廠紛紛發現自己落後給特斯拉已經太多,才開始大量提及這個神奇的 SDV,並視為救命仙丹。

假設汽車的發展真的會如同手機一樣軌跡,那麼軟體定義車輛確實能挽救命運,避免車廠步上 Nokia 後塵。雖然許多年輕人可能沒看過,但在 iPhone 改變世界之前,手機其實有著五花八門的外形,鯊魚機、摺疊機、滑蓋機、翻蓋機,更重要的是,他們有超級多的按鍵,負責提供一些小功能,有些按鍵可以啓動語音控制、有些按鍵則是一按就能照相,以及各式各樣的功能。

在主流手機市場上,絕大多數這些按鍵都已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塊巨大的觸控螢幕和包山包海的 App,這就是手機走向「軟體定義」的過程。這樣的趨勢在汽車上也會發生嗎?

▲ Hyundai 對於未來汽車的概念,展現在 CES 2024 上。(Source:Hyundai

醜話先說在前頭,所謂軟體定義車輛,絕對不是在車上放一塊巨大觸控螢幕,加入幾個 App 就可以達成。「任何車輛,可以隨著時間不斷升級獲得新的功能,而無需改動硬體零件。」Gartner 分析師 Mike Ramsey 在接受 TechCrunch 訪問時表示,當你可以在車上獲得一項買車時還不存在的新功能,就是軟體定義車輛的核心價值。

再次用手機舉例,當你購入一部智慧型手機時,可能是為了用它來拍照,但隨著新 App 推出,某一天這部手機卻成為你剪片的工具,又或者和我一樣,把手機當作最主要的測速系統,只因為有人開發出了「神盾」這個 App。

車子能做什麼?

很快地我們就遇到了這個關鍵問題:手機可以做很多事,但車子不就是交通工具嗎?沒錯,正是類似這個問題的答案,在十幾年前決定了 Nokia 的命運,當年大多數人都認為手機不就是講電話跟傳簡訊的工具而已,完全不需要巨大螢幕。但後來的發展就連 Steve Jobs 本人都沒想到,現在手機甚至是許多人追劇、看電影的主要裝置。

即便我們知道這個歷史,但目前多數人(包括我在內)依然無法想像未來的車輛,到底還會有什麼用途,這就是現階段消費者和大部分車主,對於所謂「軟體定義車輛」並沒有什麼感覺的主因。

可是對於汽車產業來說,他們卻真切地面臨巨大的生存問題。一般而言,現在多數傳統車輛大概會裝有上百個電子控制元件(ECU),每一個 ECU 都負責一項功能,小至雨刷、門鎖、大至動力方向盤、油門控制等。車廠針對一項功能進行實驗,確認可行後就讓供應商開始生產,接下來的 5年內,大概不太會有什麼改變。

因為只要你改動其中一個 ECU,它就有可能影響到其他 99 個 ECU,這就是車廠總是要花好多年才能推出改款的一個障礙,更別說是提供新功能。然而這個安穩的帝國與龐大供應鏈體系,被一個科技狂人撼動了。當特斯拉開始量產,每個月不停推送更新,透過軟體更新,解決 bug,提升續航力,甚至推出新功能,像是車上 KTV、燈光秀、又或是更進化的自動輔助駕駛功能,這就給了傳統車廠巨大壓力。

▲新作業系統從底層開始改變,重新打造整個供應鏈關係。(Source:Mercedes-Benz

車廠必須改變舊有的設計與生產架構,重新以 1~2 個強大核心處理器為主,搭配強大的整合式作業系統,控制車上所有功能,唯有做到這一點,才可能進一步提供所謂「軟體更新」與新功能。

特斯拉領先,但卻未真正成功

特斯拉顯然大幅領先其他車廠,福特、GM、賓士和幾乎所有車廠都在設法追上它,不過他們眼中看見的不是只有特斯拉,而是一個近似於特斯拉和 App Store 的複合式新商業。我們可以這樣問,假設讓時光倒轉 20 年,微軟會不會重新檢視他們的智慧型手機策略,並全力佈局 App Store,避免現在被蘋果和 Google 稱霸的局面?各大車廠都看見了這樣一個可能性,那就是軟體定義車輛,可能會帶來一個類似的新市場:車用 App,它能不能實現還未知,但現在放棄就肯定無緣。

更讓車廠們覺得有機可乘的是特斯拉的態度,儘管他們應該做得到,但至今特斯拉都選擇了徹底封閉的模式,沒有推出類似 App Store 的架構,無論背後考量為何,車廠和軟體廠商都想在這個彎道超越特斯拉。

通用汽車希望在 2030 年時,他們的軟體營收可以達到每年 250 億美元,另一家大型車廠 Stellantis 則謙虛一點,目標是 225 億美元,具體方法就是打造出這些軟體定義車輛,並透過訂閱制的方式,提供車主可以付費開啓更多新功能的服務。按照通用的估算,2030 年時,全美國會有 3 千萬輛這樣的車,而車用軟體訂閱的市場將會高達 800 億美元。

 

領先群雄的特斯拉則有更簡單粗暴的方式,也是他們目前唯一、未來最重要的訂閱服務:FSD(Full Self-Driving),馬斯克(Elon Musk)認為,在不久的將來,特斯拉的軟體收入將完全取代賣車,甚至可以用成本價賣車,全靠 FSD 賺錢。

儘管這是一場巨大的美夢,也可能是改變未來的起點,但汽車和手機還是有著關鍵差異。大部分的時候,軟體開發者想在手機上玩什麼都可以,不太會有安全問題,頂多就是把手機弄壞;但在汽車上面,卻很可能會觸及安全問題,甚至是影響別人的性命。

從這一點來說,軟體定義車輛的未來雖然看似有無限可能,但在可見的短期之內,依然要服從安全第一的原則,而有所限制。換句話說,真正能帶來車輛革命的聖杯,還是回到「全自動駕駛」上了。

在那之前,你可以說軟體定義車輛是一種噱頭,它不會立刻替車主帶來巨大改變,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將會逐漸在市場上普及,就像智慧型手機一樣,成為市場上的主流。

(首圖來源:Int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