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韓為何無法超越台積電?從 403 強震看端倪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4 年 04 月 23 日 8:10 | 分類 人力資源 , 半導體 , 國際觀察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美韓為何無法超越台積電?從 403 強震看端倪


台灣在 4 月初發生強震,各地造成不少災情,也包含了科技業。然而台積電在強震後發生後的 48 小時內迅速恢復產能,堪稱業界奇蹟。儘管如此,第一時間還是有不少美韓媒體發聲認為,不該將全球半導體的生產重心放在台灣。

雖然這樣的言論不是第一次聽到,但很顯然美韓當局還是沒搞清楚為何台積電能夠克服先天政治和地理弱勢,成為舉足輕重的半導體代工之王。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人」。台積電人資長之前受訪時就說過,如果發生地震,所有台積電的工程師都知道他們必須盡快回到公司,就算是半夜他們也要回來。雖然這樣的言論被部分員工撻伐認為過於偏向資方,但這也確實是台積電能夠穩定領先對手的關鍵。其實放眼世界,素質優秀的高科技人才大有人在,但如果還要加上把公司和工作的事當作第一的使命感,因為文化因素使然,大概只有台灣、日本或是韓國才有這樣的人力。

持續投入研發產品,促正向循環

然而日本很早就放棄在半導體代工業的投資,只剩下韓國還有持續投資。現在的態勢也是如此,檯面上唯一可以被稱作台積電的競爭者也只剩三星。

但為什麼同樣擁有優質人力的韓國在半導體代工業始終無法趕上台灣?原因也是「人」,但這邊的人指的是最上面的人,也是掌舵者。攤開台積電的領導階層,幾乎清一色是研發出身,包含現任的董事長劉德音和執行長魏哲家也都是電機博士,鮮少有像三星集團會長李在鎔這樣非理工的出身背景。然而也只有研發出身的人,才能真正了解到研發之於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性,更何況是半導體業這種高度知識密集的產業。所以從台積電的公開資訊,可以看到它們對於研發成本的逐年攀升感到自豪,因為唯有持續投入研發,才能啟動好產品帶來好收益的良性循環。

沒有持續投入研發的後果,英特爾被AMD逆轉

說到這邊就不得不提及英特爾。英特爾的前任總裁Bob Swan就是個典型的非理工出身經理人,結果就是英特爾沒有在大幅領先AMD的時候持續投入研發,讓AMD用一個台積電代工的Zen 2處理器徹底翻轉頹勢,甚至在伺服器端超越了英特爾,英特爾的半導體製程藍圖也因為這樣延宕了許久,台積電也因此超車。英特爾工程師出身的Pat上台後總算回神,提出5 Nodes In 4 Years四年五製程的半導體藍圖,也重新啟動晶圓代工事業,欲與台積電再爭高下。儘管如此,現階段英特爾的製程相較於台積電仍力有未逮,特別是在能效這塊,只能說當年對於研發投資漠視的影響還未消散。

在政治、地理條件均處於劣勢,且政府沒有真正有利於半導體業作為的台灣,台積電仍能拿下半導體代工龍頭的關鍵優勢就是在於人力,以及對於研發的重視,不管是領導階層或是基層人力,在大者恆大的情況下,如果美韓還是無法了解這點,那筆者可以很大膽地說,看不到台積電車尾燈的狀況只會是常態,而且會持續下去。

(首圖來源:科技新報)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