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生物科技

AI 偽造指紋登場,指紋解鎖還安全嗎?

作者 |發布日期 2018 年 12 月 27 日 7:45 | 分類 AI 人工智慧 , 生物科技 , 資訊安全

自從智慧手機有生物指紋辨識解鎖技術後,輸入密碼這種麻煩的解鎖過程,就逐漸被用戶拋棄了。2013 年蘋果率先在 iPhone 5s 推出 Touch ID 功能,之後指紋解鎖迅速「風靡」,並在 Android 陣營擴散,三星、蘋果、華為等手機產品均配備指紋解鎖功能。 繼續閱讀..

杜奕瑾:不造成病人不舒適狀況下,醫療領域應該要勇敢創新

作者 |發布日期 2018 年 12 月 26 日 16:38 | 分類 AI 人工智慧 , 會員專區 , 醫療科技

科技部協助國內 3 家醫院及醫學院,運用 AI 做醫學影像識別,舉行醫療影像資料庫啟用記者會。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負責人杜奕瑾在記者會後的專家業話論壇,與其醫療界先進對話,呼籲 AI 要在醫療領域應用,在不死人狀況下,醫療領域應該要勇敢創新,在不造成病人的不舒適之下,別自己陷入法規的限制底下動彈不得。 繼續閱讀..

癌症預防成可能,疫苗研究有重大突破

作者 |發布日期 2018 年 12 月 26 日 8:45 | 分類 會員專區 , 生物科技 , 醫療科技

癌症疫苗(cancer vaccine)是科學家致力研究 50 多年的技術,但直到最近他們才能確切證明癌症疫苗如何發揮作用。蒙特利爾大學(Université de Montréal)免疫學和癌症研究所(Institute for Research in Immunology and Cancer,IRIC)的研究小組,證明癌症疫苗真的有效用,未來有機會成為極其有效、非侵入式且具成本效益的抗癌方法。 繼續閱讀..

這家公司融資 520 萬美元,用 AI 檢​​測預防老年人跌倒

作者 |發布日期 2018 年 12 月 26 日 7:45 | 分類 AI 人工智慧 , 生物科技 , 軟體、系統

資料顯示,跌倒是 65 歲以上老人受傷的主要原因。美國每年約有 9,500 名老年人死於旅行途中或跌倒;平均年齡 65~69 歲長者每 200 次跌倒就有一次髖關節骨折。更嚴重的是,20%~30% 患者會出現中度到嚴重的併發症,可能導致殘障。 繼續閱讀..

全球第一,日本政府有條件開放以幹細胞治療脊髓損傷

作者 |發布日期 2018 年 12 月 25 日 8:45 | 分類 會員專區 , 生物科技 , 醫療科技

因意外造成脊隨損傷的患者可能終生癱瘓、生活無法自理,至今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若有什麼方式能讓他們恢復正常生活,這將幫助無數患者走出半身不遂的陰霾。最近日本厚生勞動省(2018 年 11 月)基於一項令人振奮的臨床試驗結果決議,有條件地准許運用「間質幹細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技術於治療脊損傷的病患。知情人士透露,日本政府將在今年底前核准生產及銷售人體分離出來的間質幹細胞產品及相關設備。 繼續閱讀..

運動者較不容易感冒?研究發現與蛋白質有關

作者 |發布日期 2018 年 12 月 24 日 15:29 | 分類 會員專區 , 生物科技

運動對身體有好處,很多人疾病需要靠運動保健,也有許多健康的人發現規律運動後身體不容易感冒,但是科學家對運動的生理影響過程所知甚少,最近一項針對久坐和常活動者的研究發現,有運動的人血液中出現不同的蛋白質,這些蛋白質影響身體許多不同方面,包括免疫反應和血糖水平到傷口癒合都有關係。 繼續閱讀..

2018 年全球藥品市場規模預估為 1.2 兆美元,年增率為 3.8%

作者 |發布日期 2018 年 12 月 24 日 15:20 | 分類 財經 , 醫療科技

根據全球市場研究機構 TrendForce 最新報告指出,2018 年全球藥品市場受到新藥產品進入市場與使用量持續增加帶動,規模估計約為 1.2 兆美元,年增率約為 3.8%,預期 2023 年可成長至約 1.55 兆美元,2018-2023 年年複合成長率(CAGR)為 5.1%。其中,專利藥(原研藥)2018 年市場規模估計約為 7,665 億美元,年增率約 5.8%;學名藥部分,2018 年市場規模估計為 3,202 億美元,受到美國市場萎縮的衝擊,年增率僅約 1.6%。 繼續閱讀..

科學家用 iPS 細胞打造出 3D 大腦神經網路模型,有望協助神經退化性疾病研究

作者 |發布日期 2018 年 12 月 23 日 23:45 | 分類 會員專區 , 生物科技 , 醫療科技

塔夫斯大學(Tufts University)研究團隊成功開發出一種 3D 大腦模型,在工程學院、醫學院、Sackler 學院及傑克遜實驗室(Jackson Laboratory)的合作下,模型不僅是模仿大腦的結構和功能特徵,甚至還可以展示「神經活動」,隨著研究持續,相信未來對神經疾病的相關認知將會更加深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