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打獨鬥通常敵不過團隊合作,這道理似乎連低等微生物也「懂」。最近瑞士團隊發現,個別霍亂弧菌不僅會聚集形成「生物膜」(biofilm)以防禦宿主免疫系統攻擊,還能反守為攻「毒殺」免疫細胞。研究 6 月刊登於權威生物醫學期刊《細胞》。
繼續閱讀..
霍亂弧菌會打群架,形成致命「生物膜」圍毆免疫細胞 |
作者 YAP KUO|發布日期 2023 年 06 月 24 日 0:00 | 分類 生物科技 |
霍亂弧菌會打群架,形成致命「生物膜」圍毆免疫細胞 |
作者 YAP KUO|發布日期 2023 年 06 月 24 日 0:00 | 分類 生物科技 | edit |
單打獨鬥通常敵不過團隊合作,這道理似乎連低等微生物也「懂」。最近瑞士團隊發現,個別霍亂弧菌不僅會聚集形成「生物膜」(biofilm)以防禦宿主免疫系統攻擊,還能反守為攻「毒殺」免疫細胞。研究 6 月刊登於權威生物醫學期刊《細胞》。
繼續閱讀..
搭上人類探索便車,月球南極隕石坑可能有微生物存活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3 年 06 月 14 日 12:40 | 分類 天文 | edit |
在月球南極隕石坑內,從地球長途跋涉過去的微生物可能在那裡生活著。 繼續閱讀..
交給你了,美國 BacterAI 每天能進行 10,000 次微生物實驗 |
作者 Daisy Chuang|發布日期 2023 年 05 月 09 日 17:30 | 分類 AI 人工智慧 , 生物科技 , 醫療科技 | edit |
科學背後需要收集大量的資料,才可以分析歸納整理及建立理論,對人們來說是個浩大工程,但人工智慧來說卻是小菜一碟,美國密西根大學開發出來的 BacterAI 新平台每天可以進行多達 10,000 次實驗,以機器學習方式,讓我們了解更多細菌知識。
一窺地下生物圈生態,加拿大團隊發現「嗜熱菌」旅行循環 |
作者 Daisy Chuang|發布日期 2022 年 09 月 01 日 10:00 | 分類 環境科學 , 自然科學 | edit |
如何一窺海底微生物的生態?加拿大科學團隊展開一系列的地下生物圈(deep biosphere)研究,深入了解生活在水深數千公尺處的嗜熱食油的細菌。
分析澳洲古老石鹽,發現可能還活著的 8.3 億年前微生物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2 年 05 月 18 日 16:50 | 分類 環境科學 , 自然科學 | edit |
在尋找地球上古老微生物時,一般不會想到石鹽這些天然礦物質,因為鹽不是岩石,不能以同樣方式保存有機物質。但隨著科學家分析一塊澳洲古老石鹽樣本,發現被困在石鹽中的 8.3 億年前微生物可能還活著。 繼續閱讀..
37.5 億年前生物已開始進化,挑戰傳統觀點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2 年 04 月 20 日 8:45 | 分類 生物科技 | edit |
倫敦大學研究人員領導的一項新研究表明,至少在 37.5 億年前,地球上就存在著多樣化的微生物,該研究挑戰了生命何時開始的傳統觀點。
超級細菌增加,研究:2019 年逾 120 萬人死於抗藥性感染 |
作者 中央廣播電台|發布日期 2022 年 01 月 21 日 8:30 | 分類 醫療科技 | edit |
據 19 日新報告,2019 年有超過 120 萬人死於對抗生素有抗藥性的細菌傳染疾病,超過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 / AIDS)或瘧疾死亡的人數。 繼續閱讀..
微生物新妙用,混凝土內的細菌可以當天然的建築倒塌預警系統嗎? |
作者 Daisy Chuang|發布日期 2021 年 08 月 12 日 10:32 | 分類 會員專區 , 環境科學 , 自然科學 | edit |
微生物生命力頑強,能生存在極地、荒漠、有毒環境甚至是太空等各種極端的地方,若是如此,他們在混凝土裡面應該可以活得還不錯。最近美國科學家就想說混凝土內的微生物,或許可以當作天然的建築倒塌預警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