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被黑洞吞噬的一顆漫遊恆星可能有助科學家了解更複雜的黑洞進食。
NASA 異常近距離瞥見黑洞吞食恆星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3 年 01 月 01 日 0:00 | 分類 天文 |
NASA 異常近距離瞥見黑洞吞食恆星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3 年 01 月 01 日 0:00 | 分類 天文 | edit |
最近被黑洞吞噬的一顆漫遊恆星可能有助科學家了解更複雜的黑洞進食。
分析疏散星團恆星動向,新觀測支持無需暗物質的引力理論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2 年 10 月 28 日 18:02 | 分類 天文 | edit |
天體物理學家在分析一些星團時觀察到令人費解的行為,似乎違背我們對宇宙尺度引力的理解,甚至更符合修正牛頓重力理論:一個排除暗物質的理論。 繼續閱讀..
韋伯太空望遠鏡發現沒被黑洞摧毀的有機分子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2 年 10 月 23 日 0:00 | 分類 天文 | edit |
天文學家分析韋伯太空望遠鏡傳回最新資料,發現意外驚喜。原本認為會被星系中心黑洞周遭強烈的高能輻射催毀的有機分子,韋伯太空望遠鏡的中紅外線相機下依然現蹤,這不僅推翻之前預測,更有機會改寫星系核心黑洞與周遭物質交互作用理論。 繼續閱讀..
為什麼拍到銀河系中心黑洞很重要?如何看見黑洞?黑洞 QA 大集結 |
作者 研之有物|發布日期 2022 年 07 月 31 日 0:00 | 分類 天文 | edit |
2022 年 5 月 12 日是個大日子,這天人類終於取得第二顆黑洞的觀測影像!這顆黑洞名為人馬座 A 星(Sagittarius A*,Sgr A*),位於銀河系中心。為了成功拍到 Sgr A*,天文學家必須克服重重困難,包括黑洞周圍環繞物質變動太快,或宇宙塵埃與星雲的雜訊干擾等。不過黑洞和日常生活有關嗎?為什麼看見黑洞這麼重要?科學家又如何找到這顆黑洞的?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專訪院內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通信研究員賀曾樸院士,請他解答對黑洞的各種好奇。
這就是韋伯望遠鏡威力,NASA 釋出全聚焦高解析度恆星圖像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2 年 03 月 17 日 15:45 | 分類 天文 , 航太科技 | edit |
歷經近 3 個月飛行、陸續展開遮陽罩與主鏡、不斷微調鏡面位置等繁瑣工作,韋伯太空望遠鏡拍了第一張 18 個分割鏡面完全對焦後的恆星圖像,照片非常清晰。事實上,這是有史以來太空望遠鏡拍過最高解析度的紅外圖像。 繼續閱讀..
1 萬光年外發現新型恆星,表面被氦燃燒的灰燼覆蓋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2 年 02 月 16 日 13:26 | 分類 天文 | edit |
距離地球超過 10,000 光年的 2 顆恆星,正在改變天文學家對恆星演化及構成的理解。恆星表面一般由氫和氦組成,但若一顆恆星表面被氦燃燒後的灰燼覆蓋,那就奇怪了,德國天文學家便發現了這種新型恆星,推測由罕見的恆星合併事件形成,但根據目前恆星演化模型,無法完全解釋這些表面被碳和氧覆蓋、核心仍是氦的新型恆星。 繼續閱讀..
生命起源的線索?在獵戶座大星雲探測富含複雜分子的熱微核 |
作者 研之有物|發布日期 2021 年 12 月 31 日 0:00 | 分類 天文 | edit |
宇宙生命如何起源,是天文學家關注的大哉問,也許可從星際複雜分子獲得可能線索。「研之有物」團隊專訪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呂聖元副研究員,他長期研究天文化學,2020 年普查在獵戶座大星雲的恆星形成區,探測到 4 顆富含複雜分子的「熱微核」(hot corino),有助釐清恆星誕生時周遭雲氣的化學演化。 繼續閱讀..
第一代恆星有證據?天文學家從繞轉銀河系的矮星系發現蹤跡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1 年 10 月 22 日 8:30 | 分類 天文 | edit |
約 137 億年前宇宙還很年輕時,第一代恆星在黑暗中形成,並照亮宇宙,但天文學家還沒找到這稱為星族 Ⅲ 的第一代恆星。最近天文學家可能在繞銀河系轉的矮星系發現蹤跡。 繼續閱讀..
較重恆星可能不像超新星爆炸,只悄悄內爆成黑洞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1 年 09 月 13 日 8:45 | 分類 天文 | edit |
一般認為,所有質量超過太陽 10 倍的恆星最終都會變成超新星,但新研究表明情況並非如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