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恆星

飛掠太陽系的恆星可能因此改變了太陽系的整體生態

作者 |發布日期 2024 年 09 月 11 日 8:20 | 分類 天文 , 自然科學

新的證據顯示,數十億年前可能有一顆恆星非常接近我們的太陽系,這次的飛掠導致了數千個位於海王星外的小天體被偏轉,進入高傾角的橢圓軌道環繞太陽運行,有些天體甚至可能被木星或土星捕獲,成為它們的衛星。這項研究來自德國於利希研究中心和荷蘭萊頓大學的合作團隊,其結果發表於《自然·天文學》和《天文物理學快報》兩篇學術期刊中。 繼續閱讀..

早期星系沒有想像那麼大

作者 |發布日期 2024 年 09 月 08 日 0:00 | 分類 天文

天文學家首次透過韋伯太空望遠鏡觀測早期宇宙星系時,本以為會發現小型星系,卻出乎意料看到壯碩星系。天文學家發現這些星系亮度比預期更高,如果光全來自恆星,將需要極短時間形成大量恆星,是現有宇宙形成與演化理論無法解釋。學者推測,代表解釋宇宙組成及大霹靂以來演化的標準宇宙學模型可能有問題。 繼續閱讀..

天文學家在北極星表面發現斑點

作者 |發布日期 2024 年 09 月 01 日 0:00 | 分類 天文

天文學家用 Center for High Angular Resolution Astronomy(CHARA)Array 觀測北極星,是三合星系統,也是最近最亮的典型造父變星。北極星又稱為北辰、極星、小熊座 α 星、HR 424 或 HD 8890,中國古星官名為勾陳一。天文學家用這些恆星當成「標準燭光」,因真實亮度取決於脈動週期,較亮恆星脈動速度會比較暗恆星慢;但恆星在天空看起來的亮度,取決於恆星真實亮度和與恆星的距離。天文學家可根據脈動週期得知造父變星的真實亮度,可用造父變星測量所屬星系的距離,並推斷宇宙的膨脹速度。 繼續閱讀..

一類超新星爆炸,可能是新超鐵元素起源

作者 |發布日期 2024 年 08 月 29 日 16:09 | 分類 天文 , 自然科學 , 航太科技

比鐵重的元素又稱「超鐵元素」,已知恆星內部能融合的最重元素只到鐵附近,更重元素來自更高溫、更高密度天體環境,比如發生於中子星合併期間的快中子捕獲過程。最近,科學家提出另一個合成超鐵元素的新機制,來自共同包層噴流超新星(CEJSNe)。 繼續閱讀..

宇宙形成初期首度發現原始球狀星團,韋伯望遠鏡再度挑戰宇宙演化理論

作者 |發布日期 2024 年 06 月 30 日 0:00 | 分類 天文 , 自然科學

近期科學家藉韋伯太空望遠鏡,在極遙遠的宇宙形成初期,發現五個看起來如細絲恆星流串在一起,緊密依靠的原始球狀星團。恆星流其實是由數百萬顆恆星組成的星群,也就是宇宙誕生後僅約 4.6 億年形成的極早期原始星系 SPT0615-JD1。 繼續閱讀..

脈衝造父變星為測量宇宙尺度提供新線索

作者 |發布日期 2024 年 06 月 21 日 7:50 | 分類 天文

新的研究提供了迄今為止對脈動造父變星最精確的測量,這可能為我們了解宇宙的巨大規模和尺度提供了線索。造父變星是一種變星,亮度在短時間內變化,並表現出特定的光度模式。然而,雖然這種有節奏的行為可以讓天文學家根據恆星亮度的變化或脈衝來計算空間距離,但它也可能會使恆星的觀測變得困難。 繼續閱讀..

韋伯望遠鏡為超新星科學開啟新視窗

作者 |發布日期 2024 年 06 月 17 日 0:00 | 分類 天文

韋伯太空望遠鏡憑著極高紅外線靈敏度,成為尋找遙遠超新星的理想選擇,幾乎所見之處都能發現遙遠的超新星。韋伯是辨識極其遙遠超新星的理想工具,因穿過宇宙的光線波長會拉長,稱為宇宙紅移,來自遠古超新星的可見光因此拉長,最終成為紅外線。團隊利用韋伯觀測早期宇宙的深度數據,發現比之前多十倍的遙遠超新星,是韋伯更廣泛調查遠古超新星的第一步。 繼續閱讀..

超大質量黑洞有多餓?平均每五萬年吞一顆恆星

作者 |發布日期 2024 年 02 月 02 日 16:02 | 分類 天文 , 自然科學 , 航太科技

黑洞透過吞噬附近物體增加自身質量,被吞噬的恆星走向不幸結局,但對有機會探索休眠星系中心的科學家來說卻是幸運一瞥。最近,麻省理工學院團隊發現 18 起新潮汐破壞事件,得出與模型預測一致的結論:超大質量黑洞平均每五萬年吞掉一顆恆星質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