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國人餐餐都吃米飯,米飯也是地球數十億人的主食。但《《刺胳針星球健康》期刊最近一篇新研究發現,隨著大氣變暖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水稻的砷毒性將越來越高,可能使數十億人面臨癌症和其他疾病的風險。 繼續閱讀..
氣候變遷威脅糧食安全,研究:暖化與 CO₂ 上升稻米砷含量更高 |
作者 黃 嬿|發布日期 2025 年 04 月 18 日 10:35 | 分類 環境科學 , 自然科學 |
曾發下豪語「不種田」的他,如何成為「台版越光米」推手? |
作者 今周刊|發布日期 2021 年 03 月 22 日 7:45 | 分類 農業科技 | edit |
滋味媲美日本越光米的台南 16 號、能省水的台南 19 號等 5 品種,全靠他培育!台南區農改場嘉義分場長陳榮坤,過去曾發下豪語「不種田」,但仍是將一生奉獻給水稻。
打造超完美稻米,餵飽全世界!余淑美與國際 C4 水稻計畫 |
作者 研之有物|發布日期 2020 年 08 月 29 日 12:00 | 分類 農業科技 | edit |
中研院分子生物研究所余淑美院士,從小對農村和農作物就有濃厚的感情。踏上研究之路後,她以水稻為一生懸命的研究主題。處處用心、事事認真的余淑美在水稻的基因研究成就斐然,獲邀參與蓋茲基金會資助的「國際 C4 水稻計畫」長達十年之久,致力於打造抗逆境、高產量的超完美水稻品種,解決越來越急迫的全球糧荒,也讓台灣的水稻基因研究在國際占有一席之地。
魚與熊掌可兼得,中研院團隊改良出既耐旱又提高產量的水稻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19 年 11 月 15 日 12:34 | 分類 會員專區 , 環境科學 , 生物科技 | edit |
人需要控制血糖維持身體健康,植物也需要控制糖濃度才能長得頭好壯壯。中研院分生所余淑美院士團隊發現水稻有一種平衡自身糖濃度的機制,並藉此機制培育出既耐旱、又能提高產量 1.5 倍的水稻品種,為往後全球將面臨的糧食危機貢獻一份心力。 繼續閱讀..
永續農業新品種培育,讓農民豐收國人吃得好 |
作者 TechNews|發布日期 2019 年 09 月 19 日 16:10 | 分類 市場動態 , 農業科技 | edit |
為因應氣候變遷及糧食安全等重大全球性課題與挑戰,農委會早在十多年前即積極投入作物之耐 / 抗逆境新品種之選育,透過長期累積之優良育種及栽培技術,近年來開發出許多的本土新品種 / 品系,本次於「2019 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所展示的品項包括:水稻「臺南秈 18 號」、洋香瓜「臺南 14 號」、草莓「苗栗 1 號─戀香」、火鶴花「高雄 3 號─紅鈴」、石竹「臺東 1 號─香粉雲、臺東 2 號─香怡夏、臺東 3 號─粉清香」、「褐色菜鴨高飼效品系」等,不論是糧食作物、鮮優瓜果、爭豔花卉或多產蛋鴨等都各具特色,預期可再創一波市場龐大商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