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地函

可望改變遊戲規則,研究:大量白氫就在高山裡

作者 |發布日期 2025 年 02 月 21 日 10:13 | 分類 環境科學 , 能源科技 , 自然科學

各種綠色能源裡,氫是備受關注的清潔燃料,然而只有白氫是真正天然不需製造,只需提取的能源,成本也很低,是脫碳未來的希望。但問題是這些白氫在哪裡,是否能夠就近提取,是最大挑戰,最近科學家發現,山脈中可能存在大量白氫。 繼續閱讀..

科學新發現:內核和地函間的些微錯位,就造成地核每 8.5 年擺動一次

作者 |發布日期 2024 年 01 月 11 日 8:00 | 分類 自然科學

早在 2019 年,武漢大學測繪學院教授丁浩及其地球物理研究小組成員進行極移(polar motion)研究時便發現地球內地核(inner core)每 8.5 年會繞其自轉軸擺動一次。去年 12 月 8 日,他們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進一步發表了該運動成因的研究論文,認為這一切是由地球內地核與地函(mantle,地殼下一層,又稱地幔)之間微小的錯位所導致。  繼續閱讀..

古代鑽石顯示地球 27 億年前就準備好迎接生命爆發

作者 |發布日期 2021 年 07 月 18 日 8:00 | 分類 環境科學 , 自然科學

古代鑽石研究顯示,使地球大氣適合生命多樣性爆發的基本化學成分至少 27 億年前就奠定了。古代岩石發現保存於鑽石內的揮發性氣體比例,與目前地函發現的比例相似,意即過去幾十億年,大氣揮發性氣體的比例並沒有差異性變化。這說明支持生命的基本條件之一,即給予充足的生命元素數量,地球形成後不久就出現了,且那時起一直保持相當穩定至現在。 繼續閱讀..

遠古特亞行星撞擊地球的殘跡,可能就埋在地函神祕構造裡

作者 |發布日期 2021 年 03 月 25 日 16:04 | 分類 天文 , 會員專區 , 自然科學

有關月亮形成的最有力假說,來自傳說中的特亞(Theia)行星與地球相撞,並且這顆行星後來與地球内核融合為一體,還可能帶來地球上的水。不過最近一個科學團隊提出了相當大膽的意見:特亞行星可能還有碎片,就埋在地球地函深處 2 塊陸地大小的岩石內。 繼續閱讀..

放射性元素的加熱作用影響行星的可居性

作者 |發布日期 2020 年 11 月 18 日 8:15 | 分類 天文

岩石行星的熱演化和 3 種長半衰期的放射性元素鉀、釷和鈾有關。後兩種元素在岩石行星地函的濃度在不同行星系統間可能會有數量級變化,因這些元素是由罕見的中子星碰撞過程產生。發表在《天文物理期刊》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和哥本哈根大學的研究人員,討論這些變化對地球大小的行星熱演化的影響。 繼續閱讀..

行星碰撞後降低內部壓力,可解決行星形成模型矛盾點

作者 |發布日期 2019 年 09 月 05 日 14:13 | 分類 天文 , 會員專區 , 自然科學

地球地函存有令人費解的化學特徵,長期以來一直與行星形成模型相互矛盾,不過最近加州理工學院科學家提出了能解決模型衝突的機制。新研究指出,一場劇烈的行星碰撞,可以大幅降低行星內部壓力,進一步解釋如今地球地函的化學結構。 繼續閱讀..

地球也會回收再利用,鑽石中雜質來自古老海底沉積物

作者 |發布日期 2019 年 06 月 01 日 12:18 | 分類 會員專區 , 環境科學 , 自然科學

一顆鑽石的等級依雜質多寡、色澤度等條件又有高低之分,但這些內含物來自哪裡?科學家過去推測鑽石中的鹽分來自被帶入地函的海水,可惜我們不可能潛下地函驗證。於是研究人員在實驗室中重建了地下約 120 公里的高壓高溫環境,以證明鑽石中的鈉、鉀等確實來自古老海床沉積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