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自形成以來,估計超過 99.999% 黃金被密封在地下 3,000 公里地函、地核深處,但最近德國哥廷根大學團隊提出令人震驚的發現:有些黃金正從地核通過地函洩漏至地殼。 繼續閱讀..
地球暗藏「金流」隧道,黃金、貴金屬正從地核深處洩漏至表面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5 年 05 月 27 日 12:50 | 分類 環境科學 , 自然科學 |
地球暗藏「金流」隧道,黃金、貴金屬正從地核深處洩漏至表面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5 年 05 月 27 日 12:50 | 分類 環境科學 , 自然科學 | edit |
地球自形成以來,估計超過 99.999% 黃金被密封在地下 3,000 公里地函、地核深處,但最近德國哥廷根大學團隊提出令人震驚的發現:有些黃金正從地核通過地函洩漏至地殼。 繼續閱讀..
沉沒大陸還是古老物質?太平洋下方深處地函發現異常巨大未知結構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5 年 01 月 10 日 13:16 | 分類 環境科學 , 自然科學 | edit |
傳統認為不應存在任何異常的太平洋下方區域,被科學家利用地震波發現地函有些不尋常的東西,挑戰地球形成演化基本理論。 繼續閱讀..
地球外核神祕層起因!來自地表水往深處滲透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3 年 11 月 21 日 11:50 | 分類 自然科學 | edit |
幾十年前,地震學家成像地球深處發現一個神祕薄層,厚度僅數百公里,這個被稱為 E prime 層的起源迄今還是個謎。最近,新研究指出地球表面的水不斷滲透至地球深處,改變了金屬液體核心最外層區域並形成明顯新薄層。 繼續閱讀..
地殼下方還有隱藏區域,軟流圈之上發現新熔融岩層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3 年 02 月 07 日 16:15 | 分類 會員專區 , 環境科學 , 自然科學 | edit |
圍繞地球科學最重要的問題之一,就是板塊構造何時開始相互作用、為地球生命奠定基礎並塑造當今地表。現在科學家在地殼下方發現一層新隱藏熔融岩層,可能有助解釋板塊構造如何移動與地震。 繼續閱讀..
地下 660 公里鑽石礦物分析,表明地球超深處富含水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2 年 09 月 27 日 18:30 | 分類 會員專區 , 自然科學 | edit |
地球已知海溝最深處約在海平面下 11 公里,然而分析一塊來自地球超深處鑽石的結果表明,地表下 660 公里處地函分界線:過渡帶,也是富含水的潮濕環境。 繼續閱讀..
研究揭示大陸地殼如何形成的新見解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1 年 06 月 17 日 8:45 | 分類 自然科學 | edit |
莫納什大學(Monash University)地質學家領導的一項國際研究,提出地球最早的大陸如何形成的新見解。 繼續閱讀..
遠古特亞行星撞擊地球的殘跡,可能就埋在地函神祕構造裡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1 年 03 月 25 日 16:04 | 分類 天文 , 會員專區 , 自然科學 | edit |
有關月亮形成的最有力假說,來自傳說中的特亞(Theia)行星與地球相撞,並且這顆行星後來與地球内核融合為一體,還可能帶來地球上的水。不過最近一個科學團隊提出了相當大膽的意見:特亞行星可能還有碎片,就埋在地球地函深處 2 塊陸地大小的岩石內。 繼續閱讀..
放射性元素的加熱作用影響行星的可居性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0 年 11 月 18 日 8:15 | 分類 天文 | edit |
岩石行星的熱演化和 3 種長半衰期的放射性元素鉀、釷和鈾有關。後兩種元素在岩石行星地函的濃度在不同行星系統間可能會有數量級變化,因這些元素是由罕見的中子星碰撞過程產生。發表在《天文物理期刊》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和哥本哈根大學的研究人員,討論這些變化對地球大小的行星熱演化的影響。 繼續閱讀..
地球早期的磁場可能來自地函而不是地核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0 年 03 月 21 日 0:00 | 分類 自然科學 | edit |
科學家提出基本理論假設的改變,認為下部地函的一部分曾經是液態(液態部分不是在地核處),可能已經超過了早期歷史中產生地球磁場所需的閾值,這可能會改變人們對地球歷史的理解方式。 繼續閱讀..
行星碰撞後降低內部壓力,可解決行星形成模型矛盾點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19 年 09 月 05 日 14:13 | 分類 天文 , 會員專區 , 自然科學 | edit |
地球地函存有令人費解的化學特徵,長期以來一直與行星形成模型相互矛盾,不過最近加州理工學院科學家提出了能解決模型衝突的機制。新研究指出,一場劇烈的行星碰撞,可以大幅降低行星內部壓力,進一步解釋如今地球地函的化學結構。 繼續閱讀..
地球也會回收再利用,鑽石中雜質來自古老海底沉積物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19 年 06 月 01 日 12:18 | 分類 會員專區 , 環境科學 , 自然科學 | edit |
一顆鑽石的等級依雜質多寡、色澤度等條件又有高低之分,但這些內含物來自哪裡?科學家過去推測鑽石中的鹽分來自被帶入地函的海水,可惜我們不可能潛下地函驗證。於是研究人員在實驗室中重建了地下約 120 公里的高壓高溫環境,以證明鑽石中的鈉、鉀等確實來自古老海床沉積物。 繼續閱讀..
中國玉兔二號分析月球土壤礦物質,或證實月球形成理論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19 年 05 月 16 日 18:57 | 分類 天文 , 會員專區 , 自然科學 | edit |
著陸在月球背面的中國玉兔二號探測車,可能在月表首度找到來自月球地函的礦物質。雖然目前還沒有明確樣本,但如果能了解月球地函成分,將進一步解開月球的演化與形成之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