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塔卡瑪大型毫米/次毫米波陣列(ALMA)新觀測顯示,行星形成可在認為不適合的嚴苛恆星環境進行。 繼續閱讀..
行星可在極端輻射環境形成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4 年 11 月 26 日 10:30 | 分類 天文 |
行星可在極端輻射環境形成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4 年 11 月 26 日 10:30 | 分類 天文 | edit |
阿塔卡瑪大型毫米/次毫米波陣列(ALMA)新觀測顯示,行星形成可在認為不適合的嚴苛恆星環境進行。 繼續閱讀..
所有恆星環境都適合行星誕生?星團有不少險惡地帶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4 年 11 月 03 日 0:00 | 分類 天文 | edit |
已知銀河系許多恆星周圍有系外行星,可能是外星生命的棲息地。然而,並非所有恆星環境都適合行星誕生,甚至有些地區充滿險惡挑戰。天文學家逐漸揭示出這些危險區域,這些地方因為充滿高能輻射,使原始行星盤難以維持,最終無法成為穩定的行星家園。
科學家使用新方法,尋找遙遠行星的大氣層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4 年 10 月 16 日 8:30 | 分類 天文 | edit |
找到其他適合生命居住的行星是天文研究的一個重要目標,科學家認為有幾個因素對行星是否適合居住至關重要,其中一個就是行星是否有大氣層。
螺旋狀原恆星盤的塵粒增長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4 年 08 月 25 日 0:00 | 分類 天文 | edit |
原始恆星變成恆星時,行星為環繞原始恆星的氣體和塵埃盤微小顆粒逐漸形成。微小塵埃顆粒類似極細煤煙或沙粒,也是地球形成的最初始階段。這些顆粒隨機碰撞和凝聚逐步成長,最終可能演變成像太陽系等天體。儘管過程理論上看似簡單,但其實是人類未完全理解的複雜過程,且有許多未解謎團。 繼續閱讀..
天文學家提出行星的新定義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4 年 07 月 26 日 8:30 | 分類 天文 | edit |
2006 年國際天文聯合會(IAU)通過 B5 號決議,含以下定義:行星是 a. 繞太陽運行的天體;b. 質量足以讓自身重力克服剛體力,使呈流體靜力平衡(近乎球形)形狀;c. 已清除軌道周圍鄰近區域。但這定義有問題,因沒有量化,且排除系外行星。故現在擬重新定義,天體可繞著一顆或多顆恆星、棕矮星或恆星殘骸運行,並設定適用各處行星的質量限制。 繼續閱讀..
恆星死亡後,重新遷移的行星仍可能存在生命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4 年 06 月 19 日 16:29 | 分類 天文 , 自然科學 | edit |
地球不會永遠存在,約 50 億年後,它就會被膨脹為紅巨星的太陽吞噬,後者最終留下殘骸白矮星,但這不代表其他行星不能依附白矮星。一篇新研究認為,有些行星不只可在恆星死亡過程倖存下來,還能繼續維持生命。 繼續閱讀..
最新理論模擬預測,木星可能曾是扁圓狀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4 年 02 月 18 日 0:00 | 分類 天文 | edit |
近期研究團隊使用最新數據,電腦模擬行星誕生與形成,結果出乎天文學家意料,與之前想像十分不同。 繼續閱讀..
分析鈉的高壓轉變,揭示恆星、行星內部結構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4 年 01 月 03 日 11:59 | 分類 天文 , 材料 , 自然科學 | edit |
當進入行星、恆星內部等各種極高壓環境,物質會在原子層面發生變化,比如鈉從閃亮的灰色金屬轉變為透明玻璃狀絕緣體。最近,一項研究揭開這種特殊高壓現象背後的化學鍵結。 繼續閱讀..
發現大量未被恆星綁定的成對行星體,離奇漂浮在獵戶座星雲內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3 年 10 月 03 日 11:04 | 分類 天文 | edit |
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拍攝的壯觀照片,天文學家發現獵戶座星雲有大量行星大小的成對物體,不是恆星,但也違背基本行星存在條件,並不在圍繞母恆星的軌道,可能昭示一種全新天體類別。 繼續閱讀..
找到以重力數據確定行星內部密度異常的新方法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3 年 08 月 16 日 7:40 | 分類 天文 | edit |
徹底了解行星或衛星並不容易,和地球、月球一樣,許多天體內部是多層構造,可能含異常特徵,反映形成歷史有多複雜,與其他天體碰撞及持續運動現象。 繼續閱讀..
錢德拉望遠鏡發現「行星的新危險」,別擔心!地球現在算安全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3 年 04 月 24 日 7:40 | 分類 天文 | edit |
天文學家利用美國 NASA 錢德拉 X 射線天文台和其他望遠鏡數據,發現對地球等行星生命的新威脅。來自爆炸恆星的強烈 X 射線可影響 160 光年以外行星,對研究系外行星及適居性有重要意義。地球還未經歷過這種危險,因這距離內沒有潛在超新星前身,但遠古時代可能有經歷過 X 射線照射。
恆星可以吃掉行星又把它們吐出來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3 年 03 月 12 日 0:00 | 分類 天文 | edit |
儘管很悲慘,行星被母恆星吞噬是整個宇宙的普遍情況,但不必然以厄運告終。天體物理學家團隊利用電腦模擬發現,行星不僅恆星吞噬時能存活,且還可以推動恆星演化。 繼續閱讀..
為什麼天王星「躺著」繞太陽公轉?新理論:被遠離的衛星拉倒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2 年 10 月 07 日 17:56 | 分類 天文 , 會員專區 | edit |
天王星與海王星雖然都是太陽系的冰巨行星,有許多相似之處,但前者仍有獨特怪癖,比如自轉軸與黃道面傾角高達 98 度,幾乎是「躺在」黃道面上繞太陽轉。一項新研究為天王星的奇怪行為找到合理解釋:曾有一顆衛星離開天王星,導致天王星隨著天體遠離被拉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