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聯手 Arm,台積電恐受威脅?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3 年 04 月 14 日 12:00 | 分類 半導體 , 晶圓 , 晶片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英特爾聯手 Arm,台積電恐受威脅?


處理器大廠英特爾(Intel)近日宣布晶圓代工業務(IFS)將與矽智財權 Arm 合作,讓 Arm 架構的手機處理器及其他產品可在其代工廠生產,劍指霸主台積電。不過,業內表示,台積電擁有量產及良率穩定性、客戶黏著度高、技術領先等優勢,主要客戶大單仍緊抓在手,英特爾的野心恐怕是「雷聲大雨點小」。

根據英特爾規劃,Intel 18A採用RibbonFET GAA 架構,目標2024年下半年投產。未來公司計劃以Intel 18A製程代工Arm晶片,市場解讀,此舉是為了贏得高通(Qualcomm)、聯發科等手機晶片客戶青睞,甚至進一步爭取蘋果訂單,以瓜分台積電在高階手機晶片的市占。

目前業界普遍不看好英特爾的野心能夠實現。首先以技術層次來看,晶圓製造將從FinFET(鰭式場效電晶體)轉往GAA(環繞閘極技術)架構,其中,三星搶先在3奈米世代導入GAA技術,但至今無法解決良率問題,尚未看到實質的客戶、訂單放量,反而讓台積電3奈米製程接單更為穩固。

更遑論,英特爾過去六年在製程推進上一再延宕,就連採用FinFET架構的先進製程都搞不定了,想要在2024年量產GAA製程,可說是「越級打怪」。業界分析,晶片生產最重視量產規模及穩定性,若把重要新品壓注在充滿不確定性的製程上,風險相當高,再加上,英特爾自有產品有跟客戶競爭疑慮,未來客戶願不願意冒險下單,必須打個大問號。

相較之下,台積電擁有龐大的晶圓代工產能,在少量生產多樣化的產品經驗豐富,可充分滿足客戶需求並靈活調配產能,以精確掌握交期與各種變數,讓客戶產品能夠準時上市。反觀英特爾過去向來是大量少樣,相對沒有彈性,如果客戶往下一個製程世代走時,也無法像台積電可以迅速找到其他客戶遞補而上。

台積電在2奈米進展上,公司位於新竹寶山的第一座2奈米廠(phase1,P1)預計2025年底進入量產,業界推估實際放量時間將在2026年,將首度採用GAA架構,隔年擬推出採用背面供電網路(BSPDN)技術的N2P(暫定)製程。市場認為,儘管英特爾、三星都發下豪語要在先進製程領域超車台積電,但兩家廠商均面臨製程卡關或良率問題,並不至於構成威脅。

(本文由 MoneyDJ新聞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