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可分解塑膠沒想像環保,分解物改變小魚行為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3 年 06 月 19 日 8:20 | 分類 環境科學 , 生態保育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生物可分解塑膠沒想像環保,分解物改變小魚行為


以植物澱粉為原料製成的「生物可分解塑膠」竟然也不環保。瑞典哥德堡大學(University of Gothenburg)研究員發現,當鱸魚苗長期被所謂「生物塑膠」污染後,行為變得有點怪。

生物可分解塑膠材質是聚乳酸(PLA),是植物澱粉(如馬鈴薯、玉米澱粉)發酵為乳酸後,經聚合反應製成。

由於不需石化原料,且理論上可透過土壤微生物分解,認為比傳統塑膠更環保。有良好透明度和光澤,又可製成各種形狀,因此常用於食品包裝、一次性餐具、紡織品、醫療用品等。

但其實若濕度、溫度過高或過低,分解速度仍非常緩慢。此外,聚乳酸若進入河川海洋也很難分解,容易形成塑膠微粒被水中生物誤食進入食物鏈。

研究員以含2%聚乳酸塑膠微粒飼料餵食年幼鱸魚,並持續觀察6個月。結果發現,聚乳酸雖不影響鱸魚生長,卻明顯影響行為。牠們變得較不好動且魚群更靠近,但對同類的反應卻更大。以假鳥模擬獵食攻擊時,牠們不會迅速游開躲避,反而選擇沉在魚缸底部一動也不動。這種面對壓力時行為改變,可能是賀爾蒙分泌異常所致。

▲ 實驗用甘蔗製成的塑膠微粒PLA。(Source:哥德堡大學

生物可分解塑膠若是與廚餘等混在一起,潮濕溫暖適合微生物生長的環境,就可充分作用並轉為堆肥。但如果棄置於垃圾掩埋場或海洋,太乾燥或過於濕潤,都不適合微生物發揮作用,就像一般塑膠存活很長時間,對環境造成污染。

台灣環保署基於以上考量,將於8月限制使用。若真心環保愛地球,就應減少一次性包裝及餐具等,「重複使用」才是有效解方。

(首圖為示意圖,來源:Flickr/USFWS Mountain-Prairie CC BY 2.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