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酵菌酸是什麼?小心六大類食物「沒有解毒劑」僅 1 毫克致命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4 年 03 月 29 日 10:06 | 分類 醫療科技 , 食品科技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米酵菌酸是什麼?小心六大類食物「沒有解毒劑」僅 1 毫克致命


寶林茶室爆發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截至 3 月 28 日,衛福部接獲累計通報達 18 例,造成 2 人死亡、5 人仍在加護病房搶救,並證實經台大法醫所解剖發現全台首例「米酵菌酸」檢出,由於米酵菌酸容易出現在六大類食物,只要 1~1.5 毫克米酵菌酸就可能對人類致命,本篇整體「米酵菌酸」相關內容一次看。

1. 米酵菌酸是什麼?

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為唐菖蒲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gladioli)或稱椰毒伯克氏菌,是一種較罕見的粒線體毒素,主要由玉米或椰子類食物發酵而產生,存在於土壤與各種植物中。當溫度介於 22°C 到 30°C 時,為有利於毒素生長的環境。

2. 米酵菌酸中毒症狀?

人類中毒的症狀與其他粒線體毒素的臨床表現相似,但嚴重程度和時間進程有所不同,包括精神不振、頭暈、嗜睡、心悸、腹痛、嘔吐等症狀,患者在檢查期間的發現包括低血壓、心律不整、體溫過高、黃疸和四肢僵硬、潮式呼吸(Cheyne-Stokes respiration,CSR)、休克、昏迷和死亡。

3. 對人體健康影響?

當食物產生米酵菌酸,即使清洗、浸泡,甚至是高溫、高壓烹煮後都沒用,米酵菌酸污染食品後的潛伏期為 1~10 小時,主要影響器官為肝臟、大腦和腎臟,因毒素會破壞細胞中的粒線體,影響粒線體產生能量,導致細胞損傷及死亡,根據美國衛生研究院指出,只要 1~1.5 毫克的米酵菌酸就可能對人類致命。

4. 米酵菌酸常見六大食物?

根據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食品安全衛教資訊指出,米酵菌酸已被證明存在於變質的穀類發酵製品、變質的銀耳及其他變質的澱粉類製品中,常見的六大類食品:

  • 發酵玉米麵粉
  • 變質的澱粉
  • 黑/白木耳
  • 糯米湯圓
  • 馬鈴薯粉製品
  • 甘藷粉製品

因此像是粿條、腸粉、河粉、年糕、糯米、湯圓等,若保存不當就可能有米酵菌酸,還有長時間浸泡的木耳、銀耳,以及椰子製品如椰果、天貝,而衛福部資訊處處長、前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李建璋提醒,民眾應該小心避免「重複加熱的米或麵類」。

5. 誤食中毒怎麼辦?

米酵菌酸目前沒有解毒劑,只能針對患者的症狀做治療,並給予支持性療法,包括: 

  • 催吐:盡快排出胃部食物,減少毒物對身體的影響。
  • 盡速就醫:及早治療,避免較輕微症狀,演變成全身性的問題。
  • 保留食餘檢體:保留有問題的食物,提供醫療單位檢驗,以利正確診斷與治療。

6. 如何避免米酵菌酸食物中毒?

目前沒有簡單有效的方式能檢測米酵菌酸,衛福部建議民眾不要食用長期存放於不當環境的澱粉發酵食品,新加坡食品局(SFA)提供幾個預防米酵菌酸的方式:

  • 不吃:在來源不明或不確定食物安全性時,避免食用與米酵菌酸相關的食物。
  • 不做:在無法確保衛生規範下,避免自己在家中自製玉米、椰子的發酵食物。
  • 使用酸類:如果想發酵玉米或椰子產品,可以透過添加檸檬汁、醋或乳酸等酸類,讓混合物的環境呈酸性,可以減少米酵菌酸毒素形成的機會。
  • 使用低溫:如果有需要隔夜浸泡銀耳或黑木耳,請在冰箱中浸泡,盡量減少細菌生長。
  • 保持衛生:在發酵食品時,應採取良好的衛生措施,例如對所有食品接觸表面進行消毒,以防止細菌對食品造成不良污染。

7. 米酵菌酸檢測困難?

目前米酵菌酸的檢測困難,而且並不可靠,主要是從受污染的食物和嘔吐物中分離出唐菖蒲伯克氏菌,也可以使用測試套件 (例如 Biologic GN2 系統) 進行識別,最常用的鑑定方法是 16S rDNA 定序,但有時會錯誤地識別其他伯克氏菌變種,最可靠的方法可能是多重 PCR。

8. 米酵菌酸相關中毒事件?

印尼 在 1895 年,首次報導與食用椰子天貝相關的米酵菌酸中毒死亡事件。因椰子天貝是當地生產的廉價蛋白質來源,主要是將椰奶或椰油生產中的椰子肉副產品壓製成餅,然後接種少孢菌進行發酵而製成,最終產品被切片或切塊用於油炸或湯煮,但若發酵不完全就會產生米酵菌酸。

(首圖來源:衛福部)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