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天文

白矮星光譜中藏有行星訊息

作者 |發布日期 2021 年 01 月 09 日 0:00 | 分類 天文 , 自然科學

白矮星是低質量恆星燃燒完核心的氫所殘留下的碳氧核心,然而光譜觀測發現其大氣多是由氫和氦組成。此差異主要因其表面重力較大,產生分層效應(較重的元素沉澱較快)較明顯,比氦重的元素在很短時間(和冷卻時間相比)內就沉澱,使得大氣多是由氫和氦組成。大氣雖然佔白矮星質量不超過 1%,但是其透明度會影響其冷卻時間。 繼續閱讀..

化繁為簡,日本團隊想開發木製衛星減少太空垃圾製造量

作者 |發布日期 2021 年 01 月 06 日 9:07 | 分類 天文 , 會員專區 , 航太科技

隨著小型衛星市場蓬勃發展,地球軌道上殘留的太空碎屑也越來越多,雖然這些殘骸在重新進入大氣層會燃燒,但同時也會產生微小的氧化鋁顆粒。為了讓衛星回收更加環保,日本團隊正在研發一種不需任何螺帽和螺絲的木製衛星,除了減少金屬垃圾量,木製燃燒也不會向大氣釋放有害物質。 繼續閱讀..

波多黎各通過撥款重建阿雷西博望遠鏡,希望保存國際級教育中心

作者 |發布日期 2021 年 01 月 05 日 16:17 | 分類 天文 , 科技政策

位於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電波望遠鏡(Arecibo Observatory)規模罕見,不過之前因為鋼纜斷裂加上高塔倒塌,讓修復極度困難,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也決定退役並準備拆除。不過波多黎各政府不打算放棄,最近撥款 800 萬美元希望修復望遠鏡。 繼續閱讀..

2021 年重大天文任務一覽,韋伯望遠鏡、中國火星著陸探測器備受矚目

作者 |發布日期 2021 年 01 月 05 日 15:46 | 分類 天文 , 會員專區 , 自然科學

儘管 2020 年許多天文計畫受全球受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大流行有所延怠,仍亮出一些不錯成績,比如日本的隼鳥二號成功帶回小行星樣本、中國的嫦娥五號成功帶回新的月球土壤樣本等。新的一年,全球太空探索任務一樣引人矚目,以下是今年幾大計畫。 繼續閱讀..

太空中心與日本東京大學合作,開發 6U 立方衛星率先上太空測試

作者 |發布日期 2021 年 01 月 04 日 17:19 | 分類 天文 , 會員專區 , 航太科技

國家第三期太空計畫中的衛星設計正在如火如荼進行中,但為了驗證應用於三期衛星的新型遙測儀器是否可靠,國研院與日本團隊合作,先行打造了一個「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迷你 6U 立方衛星,預備明(2022)年從國際太空站發射入軌、執行地球取像與測試任務。 繼續閱讀..

天文學家最近在太陽的鄰居附近找到一個有趣的訊號

作者 |發布日期 2021 年 01 月 03 日 0:00 | 分類 天文 , 自然科學

在澳大利亞的帕克斯望遠鏡於 2019 年 4 月和 5 月探測到 980MHz 的窄頻無線電波,這個訊號來自比鄰星,研究人員仍在梳理這一發現並預計發表論文。帕克斯望遠鏡是斥資 1 億美元的「突破聆聽計劃」的一部分,旨在尋找來自太陽系以外的無線電訊號,該訊號僅出現短暫一次後就再也沒有被檢測到,而該 980MHz 訊號通常不是人造衛星及太空船的常用頻段。 繼續閱讀..

AI 幫助計算月球隕石坑,科學家不用曠日廢時記錄了

作者 |發布日期 2021 年 01 月 01 日 10:00 | 分類 天文

最近有一組中國與義大利、冰島等研究人員所組成的團隊,嘗試以機器學習的演算法自動辨識並記錄月球上超過十萬個隕石坑的位置,是原數據的十倍以上。在發表於《自然通訊》期刊中的論文上,研究團隊描述了演算法的架構,及如何利用中國發射的月球軌道衛星收集數據,用來訓練電腦辨識隕石坑。

繼續閱讀..

科學家報告新紅移數據,GN-z11 鞏固當今宇宙最古老星系地位

作者 |發布日期 2020 年 12 月 24 日 15:32 | 分類 天文 , 會員專區 , 自然科學

天文學家凝視著宇宙,然後找到了迄今最遙遠的星系,名為 GN-z11。雖然哈伯太空望遠鏡與史匹哲太空望遠鏡在早些年就發現這個當今宇宙最古老星系,但要測量與驗證星系的距離並非易事。最近,一個日本天文團隊測量了 GN-z11 紫外線發射線的紅移,繼續支持 GN-z11 是迄今為止已知的最遙遠的星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