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生物科技

美國婦女接受「薑黃素」靜脈注射後死亡,FDA 證實是針劑含致命污染物所致

作者 |發布日期 2017 年 12 月 05 日 11:41 | 分類 會員專區 , 生物科技 , 醫療科技

自然醫學(naturopathic)是一種替代醫學(註 1),強調利用自然界現存的物質為活化人體自癒能力的來源,以預防和治療疾病。但其理念較欠缺科學實驗的驗證,難免受到質疑。最近美國又發生接受自然療法的患者死亡的意外,再次突顯自然醫學(管理)的爭議性。 繼續閱讀..

2017 年肝癌治療大躍進,Nexavar 的十年市場獨占將被打破

作者 |發布日期 2017 年 12 月 05 日 8:14 | 分類 技術分析 , 會員專區 , 生物科技

2017年為肝細胞癌治療方法突破的一年,不僅 Amgen / Bayer 的 Stivarga(regorafenib)與 BMS 的 Opdivo(nivolumab)獲得藥證,Eisai 的 Lenvima(lenvatinib)亦已提交肝細胞癌新適應症申請,將打破肝細胞癌藥品市場十年來僅有 Nexavar(sorafenib)一款藥獨占的局面。 繼續閱讀..

首款獲得美國 FDA 批准的智慧配件!AliveCor 推出即時量測心電圖的 KardiaBand

作者 |發布日期 2017 年 12 月 01 日 14:00 | 分類 3C , Apple Watch , 會員專區

對於能夠量測心率數據的智慧型手錶或健身追踪器來說,獲得醫藥機關認可的裝置並不多見。如今開發商 AliveCor 就針對 Apple Watch 推出能夠即時量測心電圖的「KardiaBand」錶帶,成為首款獲得美國 FDA 批准的智慧配件。

繼續閱讀..

最古老的釀酒證據存在於 8 千年前的陶罐中

作者 |發布日期 2017 年 12 月 01 日 11:47 | 分類 會員專區 , 生態保育 , 生物科技

最近考古學家在喬治亞(Georgia,位於高加索地區的小國家,1991 年正式獨立)新石器時代遺留的村莊,挖到內有世界最古老葡萄酒殘餘物的陶罐。喬治亞提比里斯(Tbilisi)以南 20 英里的地方,有環形泥磚屋矗立在一片綠色肥沃的河谷裡,這個小丘叫 Gadachrili Gora,8,000 年前的石器時代,住在這裡的農民是葡萄愛好者,他們製作的粗陶器皆以一串串葡萄裝飾。此外,研究人員分析當地的花粉,結果顯示附近樹木繁茂的山坡曾經被滿山葡萄藤覆蓋。 繼續閱讀..

試著用外語思考,有機會擺脫「情緒」的影響

作者 |發布日期 2017 年 11 月 30 日 14:07 | 分類 會員專區 , 醫療科技

當英文課老師要求以英文發表意見時,您的腦子是否忙著思索適當的單字與正確的文法呢?這時候的感覺與用本國語言表達是很不同的。此時大腦專注於思考如何正確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因此傾向於採取分析式思考(Analytical Thinking)的模式直覺式思考(Intuitive Thinking)的運作模式會被壓抑。使用腦部核磁共振影像技術的研究顯示,當使用外語時大腦掌管理性思考的前額葉皮質部(Prefrontal Lobe)之活動情形會較為活躍,正處於理性的狀態。 繼續閱讀..

改善農業生態的功臣,小蚯蚓成功從火星模擬土壤中誕生!

作者 |發布日期 2017 年 11 月 29 日 15:15 | 分類 天文 , 會員專區 , 環境科學

蚯蚓會是人類移民火星的大功臣嗎?就算美國太空總署(NASA)或伊隆‧馬斯克(Elon Musk)未來真的有辦法將人類帶往火星,我們也需要確保火星上可以自主種植糧食,否則殖民不成先餓死。而現在,兩隻小蚯蚓成功從模擬火星土壤中誕生,牠們對於改善火星土壤的品質或將帶來重大幫助。 繼續閱讀..

螞蟻為什麼能被真菌控制行為,科學家從各種角度切入研究「喪屍蟻」現象

作者 |發布日期 2017 年 11 月 29 日 12:38 | 分類 會員專區 , 生物科技 , 自然科學

最新研究中,科學家發現能感染螞蟻之後控制螞蟻行為的真菌其實並沒有感染螞蟻的腦部,但卻能讓受感染的螞蟻改變行為,做出有利真菌生長的行動。另一方面,另一組研究團隊也發現了寄生物與宿主的生物時鐘和這個現象有關連。 繼續閱讀..

發現癌細胞迴避免疫系統關鍵機制,有助發展癌症免疫治療

作者 |發布日期 2017 年 11 月 28 日 16:50 | 分類 生物科技 , 醫療科技

面對癌細胞,科學家仍嘗試了解更多訊息。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陳律佑助研究員研究團隊近期發現,在癌細胞生成過程中,人體內的「染色體外端粒 DNA」(extrachromosomal telomere repeat DNA,簡稱 ECTR)能誘發細胞後天免疫反應,進而抑制 ALT 癌細胞生長;研究成果將有助發展針對特定癌細胞的免疫治療,並掌握更多染色體端粒資訊。此研究成果論文已於 11 月 6 日發表於《自然──結構與分子生物學》(Nature Structural and Molecular Biology)期刊。 繼續閱讀..

蒼蠅比你想像中的還要噁!身上細菌數百種,來自腐屍或污水池

作者 |發布日期 2017 年 11 月 28 日 14:45 | 分類 會員專區 , 生物科技

蒼蠅在傳染病傳播方面有多惡名昭彰,相信所有人都不意外,牠們根本就是一隻肉眼可見的移動性細菌,而來自美國賓州大學的一項新研究讓蒼蠅的骯髒程度更不堪入目。我們過去只知道蒼蠅很髒,但具體髒到什麼程度不清楚,現在,研究人員告訴你,生活中最常見的家蠅身上就可攜帶高達 351 不同種類的細菌,來源可能是腐屍或開放式的污水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