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噴發耀斑可直接干擾雷達設備運作,幸運的是地球還有磁場和大氣層保護生物,不至於直接受耀斑轟炸,且太陽已是顆溫馴中年恆星,很偶爾才會爆出一次較大耀斑。但其他星球可能就沒這麼幸運了,天文學家最近觀察到附近一顆恆星爆發超級閃焰,強度是太陽耀斑 20 倍,如果發生在太陽系內,也許會引發生態浩劫。 繼續閱讀..
Category Archives: 天文

第九行星可能是葡萄柚大小的原初黑洞,科學家提新方法有跡可循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0 年 07 月 13 日 18:44 | 分類 天文 , 會員專區 , 自然科學 |
有關太陽系無法理解的異象,科學家提出是因為太陽系邊緣有「第九行星」作祟,然而它可能根本不是行星,而是一個葡萄柚大小的微型黑洞。哈佛大學團隊最近開發一種新方法,可尋找外太陽系是否真的有黑洞,希望解開第九行星真面目。 繼續閱讀..

無線電波訊號探測到太空 4 個神秘圓形物體,天文學家無解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0 年 07 月 12 日 9:04 | 分類 天文 , 會員專區 , 自然科學 |
不是超新星遺跡、行星狀星雲或任何已知的東西,一個國際天文團隊發現宇宙中 4 個未知的新型天體,只能透過電波望遠鏡顯現,於 X 射線、可見光或紅外望遠鏡下都完全不可見,天文學家暫時將之命名為怪異電波環 ORC(Odd Radio Circle)。 繼續閱讀..
兩週內出現 3 顆亮度超過 13 等的超新星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0 年 07 月 11 日 0:00 | 分類 天文 |
短短兩週內,竟發現 3 顆亮度超過 13 等的超新星,分別為 2020nlb、2020nvb、AT2020oas。一般而言,每週至少可偵測到一次超新星爆發,但亮度都在 15~17 等甚至更暗,近期發現的這 3 次超新星爆發,亮度最低也有 12.2 等,且亮度還在增加。 繼續閱讀..


銀河系中心紅光異常往地球方向移動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0 年 07 月 10 日 10:12 | 分類 天文 , 會員專區 , 自然科學 |
所謂觀人易識己難,和其他遙遠星系相比,我們自己銀河系的中心可能還比較神祕。一篇新研究統整了長達 20 年的觀測數據,弄清楚銀河系中心究竟充斥多少能量,也許有一天能追蹤出所有輻射的源頭。 繼續閱讀..

月球背面的神祕綠色物質分析出爐,可能是隕石撞擊產物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0 年 07 月 09 日 15:23 | 分類 天文 , 會員專區 , 自然科學 |
去年,中國玉兔二號月球車(Yutu-2)首度降落無人造訪過的在月球背面,並發現奇怪的綠色「凝膠」物質。現在最新分析結果出爐,究竟這是什麼東西? 繼續閱讀..

月球隕石坑內鐵、鈦比預期多,地下可能藏有大量金屬材料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0 年 07 月 08 日 16:10 | 分類 天文 , 會員專區 , 自然科學 |
雖然至今討論過不少說法,但科學家其實仍不太確定月球是怎麼形成的,只推測月球組成化學成分與地球非常相似。而最近一篇新研究指出,月球隕石坑中的鐵、鈦金屬含量比想像中還要多,這可能表明月球表面下方存在大量金屬材料,可幫助釐清月球起源。 繼續閱讀..
火星的微地震從何而來?洞察號分析數百次地震紀錄揭開謎底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0 年 07 月 08 日 8:30 | 分類 天文 , 自然科學 |
九州大學國際碳中和能源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進行一項有關火星地震的研究,並發表在《地球物理研究通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這項研究是基於 2018 年 11 月 26 日登陸火星的洞察號(InSight)探測器在火星地表面設了一台地震儀搜集到的資料。2019 年 2~6 月收集的連續地震紀錄,表明有數百次地震,且大多數地震強度要比地球地震弱,但也有些地震規模接近 4 級。

LHCb 實驗首發現全新「四夸克」奇異粒子,內部可能藏有強核力奧祕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0 年 07 月 07 日 18:10 | 分類 天文 , 會員專區 , 自然科學 |
物理學家首度觀察到全新的「四夸克」奇異粒子。我們所熟知的中子、質子內部就是由多個夸克構成,而夸克本身又透過強交互作用結合在一起,但不同數目夸克結合而成的複合粒子,內部作用力也相當複雜,發現這種新粒子將能幫助科學家更加了解強交互作用──4 種宇宙基本作用力中最強的力。 繼續閱讀..


大氣被剝得一乾二淨,首發現氣態巨行星裸露的內核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0 年 07 月 06 日 17:42 | 分類 天文 , 會員專區 , 自然科學 |
天文學家至今尋找到的系外行星通常都離母恆星很近,近距離意味這些行星都接受著母星輻射拷打,因此或多或少會失去大氣;但真找到一顆大氣被剝得一乾二淨的系外行星內核,這還是第一次。 繼續閱讀..

宇宙中最餓的黑洞,每天吃下 1 個太陽質量的物質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0 年 07 月 06 日 10:21 | 分類 天文 , 會員專區 |
遙遠的外太空某處有個「超飢餓」超大質量黑洞,過去研究發現它每 2 天就吞噬掉一個太陽質量的物質,然而現在最新分析指出,這個黑洞比想像中還要餓,每天就吃上 1 太陽質量物質。假如該黑洞身處銀河系,它將吞噬掉星系內三分之二的恆星。 繼續閱讀..
脈衝星將成為太空旅行導航指標?NASA 正在驗證新技術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0 年 07 月 05 日 0:00 | 分類 天文 , 航太科技 |
過去航海家透過測量恆星獲得自己的位置,現代旅行者則使用 GPS 衛星定位,那麼到更深遠的太空該靠什麼導航?現在 NASA 正在驗證新的太空導航技術──脈衝星。
不知何故,一顆巨大的恆星從遙遠的星系消失了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0 年 07 月 04 日 0:00 | 分類 天文 , 自然科學 |
天文學家觀測了 10 年的一顆巨大恆星最近似乎完全消失了。這顆恆星處於演化的最後階段,2001~2011 年間閃閃發光,當時不同的天文研究團隊定期觀測它,以取得有關恆星如何終結生命的更多資訊,但 2019 年觀測的資料,這顆恆星似乎完全消失。研究人員檢視 2011 年和 2016 年資料,希望找到恆星消失的線索,發現 2011 年之後這顆恆星就不見了。這顆巨大恆星在演化過程,可能未經超新星階段,就塌陷成黑洞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