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少有地方像特林達德島(Trindade Island)那麼孤立,從這座火山小島前往巴西海岸需要乘船 3、4 天,因此當地質學者桑托斯發現海洋塑膠污染竟形成岩石,大感驚詫。 繼續閱讀..
大西洋孤島發現塑膠合成地質新構造,專家嘆令人不安 |
作者 中央社|發布日期 2023 年 03 月 22 日 9:45 | 分類 環境科學 , 生態保育 |
只需要日照,就能把二氧化碳跟塑膠轉換成永續燃料 |
作者 Daisy Chuang|發布日期 2023 年 01 月 12 日 10:05 | 分類 環境科學 , 生態保育 , 自然科學 | edit |
溫室氣體和塑膠是現代社會前幾大的環境問題,但現在科學家一石二鳥,利用新的反應爐同時解決這兩個問題,只要透過日照,就能將二氧化碳跟塑膠瓶罐轉換成材料。
污染大地的萬年垃圾塑膠,搖身一變成土壤改良劑 |
作者 Daisy Chuang|發布日期 2023 年 01 月 10 日 14:00 | 分類 環境科學 , 自然科學 , 農業科技 | edit |
人們隨手丟入環境的塑膠,其實自然界難以分解,得花好幾百年消化,因此塑膠又有萬年垃圾、白色污染之稱,但現在科學家們將塑膠再利用,把污染大地的塑膠改頭換面成「土壤改良劑」。
透過電化學處理,美科學家找出新方法回收 PVC 塑膠 |
作者 Daisy Chuang|發布日期 2022 年 12 月 02 日 9:30 | 分類 生態保育 , 自然科學 | edit |
PVC(聚氯乙烯)是數一數二難回收的塑膠,在美國的回收率甚至是零,但現在美國科學團隊成功找出將廢棄 PVC 轉化成可用產品的方法。
新型催化劑加速回收效率,任何塑膠都可以轉換成丙烷 |
作者 Daisy Chuang|發布日期 2022 年 10 月 11 日 17:19 | 分類 環境科學 , 生態保育 , 自然科學 | edit |
塑膠之所以被稱為萬年垃圾不是沒有原因,且不同類型的塑膠更讓人們難以高效率回收,如今美國麻省理工團隊研發的新型催化劑,可以將混合塑膠分解成「丙烷」,無論是當燃料燃燒,還是用來製造新塑膠,都是很好的途徑。
陸上小型哺乳動物難逃離白色污染,超過 25% 是生質塑膠 |
作者 Daisy Chuang|發布日期 2022 年 07 月 05 日 16:00 | 分類 環境科學 , 生態保育 , 自然科學 | edit |
近年科學家主要研究塑膠對海洋生物與人類本身的影響,不過有鑑於塑膠的「發源地」在陸地上,英國科學家開始研究塑膠如何衝擊小型哺乳類動物,最終不僅發現超過一半的研究物種中都有發現塑膠痕跡,還有超過四分之一塑膠是環保的「生質塑膠」。
塑膠吃太多反而進化?發現唾液中有種新酶可分解塑膠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2 年 06 月 30 日 17:38 | 分類 環境科學 , 生物科技 | edit |
隨著現代社會外食機率高,人體也因此更常攝入微塑膠顆粒,然而一群科學家卻發現人類唾液可能因此進化出能分解 PET 的新水解酶。 繼續閱讀..
帶病原體到遠洋,微塑膠危害再一例 |
作者 Daisy Chuang|發布日期 2022 年 04 月 28 日 10:30 | 分類 環境科學 , 生態保育 , 自然科學 | edit |
在遠洋載浮載沉的塑膠顆粒,除了會伴隨環境問題,還可能會將陸地上的病原體帶往海洋,危及海洋生態進而重塑自然食物鏈。
現代問題需要現代手段,科學家用廢棄塑膠吸收二氧化碳 |
作者 Daisy Chuang|發布日期 2022 年 04 月 06 日 16:30 | 分類 環境科學 , 能源科技 , 自然科學 | edit |
如今我們正面對到「白色污染」與「溫室氣體」兩大現代問題,不過現在美國科學家提出的全新解方,可以同時解決上述兩個世紀難題。
污水處理廠新環保解方「秋葵」,有效去除水中微塑膠 |
作者 Daisy Chuang|發布日期 2022 年 03 月 23 日 18:00 | 分類 環境科學 , 生態保育 , 自然科學 | edit |
秋葵滑溜溜、黏呼呼的黏液或許是許多人不喜歡它的原因,不過美國科學家發現,秋葵的黏液讓它有望成為污水處理廠新星,有助於去除水中的微塑膠。
比鋼更堅固但比塑膠還輕,新型聚合物二維材料能應用於建築支撐結構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2 年 02 月 11 日 8:21 | 分類 材料、設備 | edit |
麻省理工學院工程師們最近完成了不可能的壯舉,製造出跟塑膠一樣輕、但比鋼還堅固的新穎二維聚合物材料,除了可做為汽車零件或手機的塗層,甚至還能做為橋梁等支撐建築的材料。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