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藥署公告開放福島 5 縣食品進口,重申 3 原則 3 配套 |
作者 中央社|發布日期 2022 年 02 月 21 日 11:10 | 分類 國際貿易 |
Tag Archives: 輻射
南極上空的臭氧洞比以往更大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1 年 09 月 25 日 0:00 | 分類 環境科學 , 自然科學 |
科學家表示,今年南半球臭氧層的空洞比往年更大,已超過南極洲面積。 繼續閱讀..

避免漁民風評被害,福島處理水將由海底隧道排入 1 公里外海 |
作者 Daisy Chuang|發布日期 2021 年 08 月 26 日 12:00 | 分類 會員專區 , 核能 , 能源科技 |
日本在今年 4 月敲定,將福島第一核電廠儲存核廢水稀釋 2 年後排入海洋,引發日本民間與國際關注,將來那些「處理水」要怎麼入海呢?日本東京電力( TEPCO)表示,將打造一條海底隧道,將經過處理但仍有放射性水釋放到 1 公里外,避免當地漁民「名譽受損」。

日本政府拍板,2 年後福島百萬噸核廢水稀釋排入海 |
作者 Daisy Chuang|發布日期 2021 年 04 月 13 日 10:50 | 分類 會員專區 , 核能 , 生態保育 |
日本 311 福島核災已經過去 10 年,但仍有許多待解決的衍生挑戰,包括處理後的核污水儲存問題,今日(13 日)日本政府召開相關部會會議,正式決定將福島核廢水稀釋後,排入海中,目標在兩年後開始實施。
放射性元素的加熱作用影響行星的可居性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0 年 11 月 18 日 8:15 | 分類 天文 |
岩石行星的熱演化和 3 種長半衰期的放射性元素鉀、釷和鈾有關。後兩種元素在岩石行星地函的濃度在不同行星系統間可能會有數量級變化,因這些元素是由罕見的中子星碰撞過程產生。發表在《天文物理期刊》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和哥本哈根大學的研究人員,討論這些變化對地球大小的行星熱演化的影響。 繼續閱讀..

超狂抗輻射細菌撐過實驗,在國際太空站艙外設施存活整整一年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0 年 11 月 11 日 15:42 | 分類 天文 , 會員專區 , 自然科學 |
隨著人類活動範圍正在往整個太陽系擴展,了解分子在外太空的生存機制也變得越來越重要。雖然人體仍無法長時間處於失重環境,但這不包括某些極端的地球微生物,比如抗輻射奇異球菌。根據國際太空站上最新實驗結果,抗輻射奇異球菌居然在艙外設施健康地生活了整整一年。 繼續閱讀..
逾 9 千元的「反 5G 量子裝置」,到底是怎樣的智商稅? |
作者 愛范兒|發布日期 2020 年 06 月 17 日 15:30 | 分類 網路 , 網路趣聞 |
全球的 5G 商用化已經落地近一年,但反 5G 鬥士們依舊沒有停止他們的抗議和抨擊運動,像是「5G 會影響健康」的說法仍然會見諸報端,「高頻電磁波會增加致癌風險」的觀點更是屢見不鮮。 繼續閱讀..

有史以來最明亮超新星爆發,輻射量是一般超新星爆炸能量 5 倍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0 年 04 月 15 日 9:51 | 分類 天文 , 會員專區 , 自然科學 |
科學家確認了目前紀錄以來最明亮的超新星,為發生在距地球約 36 億光年星系中的 SN2016aps 超新星爆發事件,其輻射是一般超新星爆炸能量的 5 倍。 繼續閱讀..

磚塊可充當「伽馬射線照相機」,記錄附近放射性物質位置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0 年 04 月 01 日 20:51 | 分類 尖端科技 , 會員專區 , 材料 |
想追蹤一些放射性物質的位置與分布,也許靠建築材料就能辦到。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團隊最近開發出一種新技術,可以利用一般建築材料(如:磚頭)充當「相機」,藉由殘留的伽馬射線輻射來「拍」出放射性物質來源。 繼續閱讀..

在車諾比核災中發現以輻射為食的真菌,似能開發成太空用防曬霜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0 年 02 月 09 日 11:59 | 分類 天文 , 會員專區 , 自然科學 |
車諾比核災事故後 5 年,科學家在核反應爐壁上發現一種奇怪真菌,似乎能抵抗致命輻射。科學家對真菌進行測試後發現它們含有大量黑色素,證實真菌正在靠吸收輻射來生存,最近科學家表明,也許能藉此開發太空用防曬霜,幫助太空人多一層輻射防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