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爆炸後僅 12 億年,宇宙還相當年輕,科學家最近卻在這裡發現早期宇宙迄今最巨大噴流結構,跨越 20 萬光年,比當今銀河系還寬 2 倍。 繼續閱讀..
發現早期宇宙最大類星體噴流,尺度橫跨 20 萬光年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5 年 02 月 07 日 16:35 | 分類 天文 , 自然科學 |
發現早期宇宙最大類星體噴流,尺度橫跨 20 萬光年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5 年 02 月 07 日 16:35 | 分類 天文 , 自然科學 | edit |
大爆炸後僅 12 億年,宇宙還相當年輕,科學家最近卻在這裡發現早期宇宙迄今最巨大噴流結構,跨越 20 萬光年,比當今銀河系還寬 2 倍。 繼續閱讀..
哈伯望遠鏡發現擁有年輕噴流的螺旋星系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5 年 01 月 20 日 0:00 | 分類 天文 | edit |
類星體是擁有超大質量黑洞的遙遠星系,周圍環繞著炙熱的氣體,能夠噴射出高速噴流。繼 2020 年發現多個類星體的年輕噴流後,美國海軍學院利用 NASA 的哈伯太空望遠鏡揭示了其中一個類星體──J0742+2704──的令人驚訝的特性。 繼續閱讀..
發現迄今最遙遠的蠍虎 BL 型類星體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5 年 01 月 01 日 7:00 | 分類 天文 | edit |
天文學家發現迄今距離我們最遙遠的「蠍虎 BL 型類星體」(blazar),位於紅移約 7.0 宇宙時期,相當於宇宙年齡不到 8 億年。
回顧哈伯揭示類星體 3C 273 的奧祕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4 年 12 月 21 日 0:00 | 分類 天文 | edit |
3C 273 是距離地球約 25 億光年的類星體,亮度相當於數兆顆太陽,足以穿越遙遠的宇宙直達地球。如今我們知道,這種極亮光源來自活躍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當黑洞吞噬周圍物質時,會釋放巨大的能量。
在貧瘠區域如何狼吞虎嚥?韋伯望遠鏡發現起源不明的古老類星體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4 年 10 月 22 日 12:52 | 分類 天文 , 自然科學 , 航太科技 | edit |
利用韋伯太空望遠鏡回首 130 億年前宇宙,麻省理工學院天文學家發現了幾乎沒有鄰居的古老類星體,這代表沒有食物來源供它們成長,挑戰我們對早期宇宙黑洞如何形成的理論。 繼續閱讀..
遠方類星體光芒被前景重力場扭曲,形成像鑲鑽戒指的愛因斯坦環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4 年 07 月 11 日 12:48 | 分類 天文 , 自然科學 , 航太科技 | edit |
一個橢圓星系的重力透鏡效應扭曲了遠方類星體光芒,創造出一枚閃閃發光宇宙寶石戒指,天文學上稱為「愛因斯坦環」。 繼續閱讀..
發現最遙遠類星體合併,助理解宇宙黎明時期演化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4 年 06 月 18 日 12:28 | 分類 天文 , 自然科學 , 航太科技 | edit |
過去天文學家已在早期宇宙已發現不少星系、類星體、黑洞,但直到現在,才終於找到第一個在宇宙黎明時期合併的一對類星體。 繼續閱讀..
類星體不一定強大,距離地球最近的它表現不太出色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4 年 03 月 27 日 12:24 | 分類 天文 , 航太科技 | edit |
類星體中心有著更極端的活躍超大質量黑洞,存在感極度強烈,但天文學家發現一個距離地球約 34 億光年的明亮類星體雖然產生高能輻射與噴流,對周圍環境影響力卻未達到預期。 繼續閱讀..
韋伯太空望遠鏡觀測到宇宙小紅點:超大質量黑洞幼年版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4 年 03 月 16 日 0:00 | 分類 天文 , 自然科學 | edit |
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首年服役有項出乎意料的發現:遙遠的宇宙有大量微弱「紅色小點」,可能改變對超大質量黑洞起源的理解方式。研究成果刊登於《天文物理學》期刊(Matthee et al. 2024)。 繼續閱讀..
每天吞一顆太陽質量!新發現最極端類星體,比太陽亮 500 兆倍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4 年 02 月 20 日 11:36 | 分類 天文 , 航太科技 | edit |
突破各種記錄!歐洲甚大望遠鏡(VLT)新發現迄今已知最亮的類星體,同時也是目前見過最亮天體,其中心由每天吞噬相當一個太陽質量、成長最快的飢餓黑洞提供動力。 繼續閱讀..
3D 模擬顯示,超大質量黑洞吞噬速度比預期更快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3 年 09 月 21 日 18:10 | 分類 天文 , 航太科技 | edit |
超大質量黑洞拖著全宇宙最笨重的身軀,一般認為它們吃東西速度很慢,吞噬一團物質往往要花數百至數十萬年,然而根據一項新模擬,科學家發現超大質量黑洞完成一次進食只需幾個月。這項發現或許有助於解釋有些類星體爆發與消退都特別快。 繼續閱讀..
宇宙最熱的地點在哪裡?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3 年 08 月 22 日 17:30 | 分類 天文 , 自然科學 | edit |
太陽是太陽系最灼熱的天體,但與宇宙其他物體相比,太陽溫度也瞬間相形見絀。那麼全宇宙最熱的地方在哪呢?根據哈佛大學博士後研究員 Daniel Palumbo 說法,超大質量黑洞附近會出現宇宙最高溫,尤其是正在吸積的超大質量黑洞。 繼續閱讀..
宇宙大爆炸後 10 億年,時間流逝速度似乎慢了 5 倍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3 年 07 月 04 日 17:05 | 分類 天文 , 航太科技 | edit |
科學家首次利用遙遠類星體觀察到,大爆炸後宇宙最初 10 億年,時間似乎以極慢速度運行(相對於現在時間),有助證實愛因斯坦膨脹宇宙謎團之一。 繼續閱讀..
黑洞為什麼會閃爍?磁流體力學有簡單答案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3 年 02 月 12 日 0:00 | 分類 天文 | edit |
黑洞是扭曲時空的黑暗怪獸,但與直覺相反,有些黑洞十分明亮──嚴格來講不是黑洞本身亮,而是黑洞四周有圈發光的「吸積盤」,盤亮度有時甚至比整個星系還高。 繼續閱讀..
尋找宇宙初生恆星困難重重,但總算找到線索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2 年 10 月 09 日 0:00 | 分類 天文 | edit |
初生恆星預估約宇宙 1 億歲時誕生,還不到現在宇宙年 1%。第一代恆星天文物理學也稱為恆星族 III(按:依金屬豐度比例分類,恆星族 I 如太陽;恆星族 II 常見於球狀星團老恆星,金屬含量豐度較少;恆星族 III 則除氫和氦外,其他金屬豐度更低)。天文物理理論認為,第一代恆星形成時的大質量,導致恆星生命週期走到超新星爆炸時,炸出來的元素會散布星際空間。然幾十年天文學家孜孜不倦搜索,還是沒找到初生恆星存在的直接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