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AI 人工智慧

Google 20 歲了:它如何改變了自己、網路和世界?

作者 |發布日期 2018 年 09 月 05 日 16:38 | 分類 AI 人工智慧 , Android , Google

1995 年,22 歲的 Larry Page 來到史丹佛大學,打算開始研究生生涯;帶著他熟悉校園的,是同樣 22 歲的 Sergey Brin。隨後幾年間,他們從一言不合到志趣相投,並開發出名為 Backrub 的搜尋引擎,並贏得投資圈的注意。1998 8 月,Sun 公司聯合創始人 Andy Bechtolsheim 開了一張 10 萬美元的支票給他們。 繼續閱讀..

張忠謀:半導體創新發展開始,未來將比全球 GDP 成長率高 2% 到 3%

作者 |發布日期 2018 年 09 月 05 日 14:45 | 分類 AI 人工智慧 , GPU , 國際貿易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 5 日在國際半導體展暨 IC60 大師論壇中表示,從過去他年輕時與半導體 IC 的發明者 Jack Kilby 聊天開始,接觸到半導體至今,整個產業依循摩爾定律的發展,帶動產業達到了今天的規模。而台積電從創新的晶圓代工模式,不但讓台積電發展到今天的規模,也讓客戶得利。而未來藉由創新的應用或材料的發展,半導體產業的成長仍將高於全球的經濟成長率。

繼續閱讀..

微軟「智慧資安」解決方案,防護、偵測、回應三階段打擊資安威脅

作者 |發布日期 2018 年 09 月 04 日 18:15 | 分類 AI 人工智慧 , Microsoft , 會員專區

萬物聯網的時代,資安風險拉警報,企業除了持續強化資安工具的革新,更需要防護思維的創新。微軟(Microsoft)4 日在台舉行 2018 年度資安大會,讓企業與資安專家現場齊聚、相互交流;並且分享「智慧資安」解決方案,它是透過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打造由智慧防護、智慧偵測、智慧回應三階段無縫相扣的全方位安全防護。

繼續閱讀..

出貨量第一的三星,為何在手機 AI 晶片競爭落後華為和蘋果?

作者 |發布日期 2018 年 09 月 04 日 13:24 | 分類 AI 人工智慧 , Samsung , 晶片

華為在 IFA 2018 發表最新旗艦處理器麒麟 980,除 7 奈米、最新 ARM CPUGPU 架構,更重要的是麒麟 980 首次整合雙核 NPUAI 效能進一步提升。不僅華為,蘋果 A11 Bionic 也內建神經網路引擎。不過,身為全球最大智慧手機廠商,三星 Exynos 處理器在手機廠商的 AI 競爭中似乎落後了。 繼續閱讀..

零經驗也能訓練 AI 模型,百度推簡易上手的 EZDL 新工具

作者 |發布日期 2018 年 09 月 04 日 8:00 | 分類 AI 人工智慧 , 中國觀察

過去要訓練機器學習演算法,如果沒有專業的知識工具,基本上很難辦到,百度 AI 技術負責人喻友平的目標是要「實現 AI 的民主化,讓技術沒有國界」,最近針對沒有任技術背景的人,推出了一款叫「 EZDL」的工具,在不需要寫任何一條程式碼的情況下,就能輕鬆設計、部署 AI 模型。 繼續閱讀..

MIT 開發 AI 模型,可協助從隨意談話內容偵測憂鬱傾向

作者 |發布日期 2018 年 09 月 03 日 17:34 | 分類 AI 人工智慧 , 會員專區 , 醫療科技

憂鬱症是非常難以察覺的疾病,由於患者不一定會對外展現負面情緒,周遭的人發現時往往為時已晚。為了更早察覺憂鬱症傾向並提供協助,麻省理工(MIT)團隊開發出一種神經網路模型,不需設定問答內容,就能根據人們的談話方式來偵測憂鬱跡象。 繼續閱讀..

還有得打!OpenAI Five 出戰《Dota 2》TI8 表演賽,人類扳回一城

作者 |發布日期 2018 年 09 月 02 日 23:35 | 分類 AI 人工智慧 , 會員專區 , 電子娛樂

過去一年間,OpenAI 在《Dota 2》遊戲已接連打敗了一般玩家和半職業戰隊,但在 8 月 22 日《Dota 2》的 The International 8(TI8)年度賽事,全新的「OpenAI Five」隊伍卻接連輸給職業戰隊,結束今年度的 TI8 旅程,看來要取代人類主宰電子遊戲,AI 或許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繼續閱讀..

Google 是否自動完成了我們的人生

作者 |發布日期 2018 年 09 月 01 日 0:00 | 分類 AI 人工智慧 , Google , 會員專區

你是一個喜歡用「嗨」還是「嘿」打招呼的人嗎?如果你經常使用 Gmail,可能會發現越來越傾向用「嗨」,為什麼?因為今年 5 月 Google 推出一項叫「Smart Compose」(智慧寫作)的新功能,使用 Google 自動完成(auto-complete)科技,預測你接下來要寫的內容(有點類似 iPhone 自動校正和自動輸入),只要簡單按下 tab 鍵,就可以接受 Google 建議的內容,就這樣,Google 完成了我一部分的人生電子郵件。 繼續閱讀..

深度學習助核融合一臂之力,可預測電漿反應提升穩定性

作者 |發布日期 2018 年 08 月 31 日 8:30 | 分類 AI 人工智慧 , 尖端科技 , 會員專區

為了讓科學家實現核融核發電夢想、在地球上打造像太陽的能量場,美國能源部普林斯頓電漿物理實驗室(PPPL)與普林斯頓大學透過人工智慧系統,利用深度學習預測與分析電漿行為、避免核融合設備受到損壞,進一步加速核融合進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