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1926 年分類星系形態,提出哈伯序列後,隨著科技進步,天文學家不斷完整對星系演化和形態的理解。1970 年代,研究人員證實孤立星系往往呈螺旋狀,在星系團發現的星系可能是光滑、沒有特徵,呈橢圓和透鏡狀。 繼續閱讀..
天文學家可能已經發現星系如何改變形狀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2 年 12 月 20 日 8:30 | 分類 AI 人工智慧 , 天文 |
韋伯望遠鏡拍攝中遠寬場圖像,大量發光星系如鑽石點綴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2 年 12 月 15 日 14:29 | 分類 天文 , 航太科技 | edit |
過去數十年,哈伯太空望遠鏡與地面望遠鏡提供各種壯觀星系圖像,而今年韋伯太空望遠鏡投入科學觀測後,一切還昇華。根據 PEARLS 觀測計畫,韋伯望遠鏡展示了宇宙中遠寬視場圖像,照片中大量發光星系就像鑲嵌在黑暗背景上的鑽石。 繼續閱讀..
新星系演化模型證實,無暗物質填充的星系並不是異類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2 年 02 月 21 日 18:07 | 分類 天文 | edit |
為了解釋如何讓宇宙順利運轉,理論表明所有星系都應有大量暗物質填充,然而這些年來科學家陸續發現幾個幾乎不存在暗物質的星系,嚴重挑戰宇宙運轉規則。所幸最近,一組團隊確認了無暗物質星系如何生存於包含大量暗物質的宇宙中──前者失去暗物質有跡可循。 繼續閱讀..
新模擬揭示星系如何餵養超大質量黑洞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1 年 09 月 03 日 8:30 | 分類 天文 | edit |
據新模擬顯示,星系旋臂負責收集氣體以餵養中心超大質量黑洞。美國西北大學首次詳細展示氣體如何穿過宇宙流向超大質量黑洞中心,足以全面解釋影響超大質量黑洞演化和因素的強大模擬,且還對類星體的神祕性質提供罕見的洞察。類星體是能量最強大的活躍星系核,是最明亮的天體,甚至比整個星系都要亮。 繼續閱讀..
科學家釋出暗物質分布圖,發現星系間新的無形橋梁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1 年 05 月 28 日 13:42 | 分類 天文 | edit |
暗物質不只大量充斥在當今宇宙中,還充當宇宙骨架,在星系間牽起一座座看不見的橋梁。最近科學家釋出一張當地宇宙新暗物質分布圖,揭開了先前一些未發現的絲狀結構連接著星系。 繼續閱讀..
NGC 1052-DF4 星系的暗物質去哪了?科學家終於找到隱密證據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0 年 11 月 27 日 14:59 | 分類 天文 , 會員專區 , 自然科學 | edit |
爭議滿滿的 NGC 1052-DF4 星系又來了。去年,科學家發現它是第二個違反常理、沒有暗物質填充的星系,但不久後就有另一篇研究出面打槍前團隊參數設定錯誤,NGC 1052-DF4 星系還是充滿暗物質的。現在哈伯太空望遠鏡的新數據終於拿到解釋了,該星系確實曾有暗物質,只不過被鄰近星系 NGC 1035 的引力剝離,也就是說後者正在撕裂它。 繼續閱讀..
當宇宙學遇上大腦神經科學,科學家發現兩者驚人相似之處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0 年 11 月 19 日 15:45 | 分類 天文 , 會員專區 , 自然科學 | edit |
來自義大利的天體物理學家與神經外科醫師發現,人腦神經元網路與宇宙星系網出現令人驚訝的相似之處,明明是完全不同的物理過程,卻可以形成非常相似的複雜組織結構。 繼續閱讀..
發現光度與類星體相當的極端星系,正處於大規模星系發展早期階段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0 年 09 月 30 日 13:08 | 分類 天文 , 會員專區 | edit |
類星體是宇宙中最明亮的天體之一,起因於核心有個活躍的超大質量黑洞活動,致使類星體光度超越普通星系(如:銀河系)數千倍。但沒想到,科學家最近居然發現一個紫外光度直接與類星體相當的星系,它的中心沒有活躍超大質量黑洞,而是靠活躍的恆星形成引起極端光度。 繼續閱讀..
發現星系未知的大環磁場結構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0 年 07 月 23 日 19:04 | 分類 天文 , 會員專區 , 自然科學 | edit |
磁場在許多星系活動過程扮演重要角色,但科學家還未能完全理解星系如何產生並維持如此大的磁場。一個研究團隊觀察 NGC 4217 星系,發現它的磁場除了常見的 X 形外,還有其他未知結構,懷疑可能是由恆星形成所引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