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本土疫情今日新增確診 2386 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宣布,放寬「居家照護、居家隔離、居家檢疫者就醫交通方式」,緊急就醫以 119 救護車為原則,並可依照衛生局規劃或指示,得以防疫車隊、同住親友接送或自行前往,至於「接觸者的接觸者」則整理流程圖參考。
Category Archives: 生物科技

COVID-19 攻擊全身器官,科學家找到疑似兇手 |
作者 黃 嬿|發布日期 2022 年 04 月 20 日 13:12 | 分類 會員專區 , 生物科技 , 醫療科技 |
COVID-19 病毒從最初版發展到 Omicron,雖然症狀較輕,但仍有可能造成全身性發炎,稱為多系統發炎症候群 (MIS)。MIS 是與 COVID-19 相關罕見但嚴重疾病,導致不同身體部位發炎,包括心臟、肺、腎臟、大腦、皮膚、眼睛或胃腸器官,增加死亡風險。去年發表在《臨床調查雜誌》研究就發現造成重症的機制,可能是一種酶,科學家發現病患體內酶簡直如響尾蛇毒液,濃度高到足以撕碎重要器官的膜,可能是導致病情嚴重的關鍵機制。 繼續閱讀..
防疫險理賠彈性方案,10 大權益問答一次看 |
作者 中央社|發布日期 2022 年 04 月 20 日 9:20 | 分類 財經 , 醫療科技 |
疫情升溫,為因應輕症居家照護新制,金管會協調產壽險業者放寬防疫保單理賠認定,居家照護確定比照一般住院理賠,並以隔離期間認定為實際住院天數。
莫德納:新版疫苗加強劑更能抗 Omicron,秋季首選 |
作者 MoneyDJ|發布日期 2022 年 04 月 20 日 9:08 | 分類 生物科技 , 醫療科技 |
mRNA 療法及疫苗生技業者莫德納(Moderna Inc.)19 日宣布,臨床實驗數據顯示,最新開發的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版本,更能協助人體有效對抗 Omicron 變種病毒。
37.5 億年前生物已開始進化,挑戰傳統觀點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2 年 04 月 20 日 8:45 | 分類 生物科技 |
倫敦大學研究人員領導的一項新研究表明,至少在 37.5 億年前,地球上就存在著多樣化的微生物,該研究挑戰了生命何時開始的傳統觀點。
基因編輯「低過敏貓」,不會再有過敏鏟屎官了 |
作者 愛范兒|發布日期 2022 年 04 月 20 日 8:30 | 分類 生物科技 , 科技趣聞 |
身體理由不能養貓的「鏟屎官」其實很多,最常見就是過敏。有研究顯示,世界有 10%~20% 人會對貓過敏。 繼續閱讀..

台灣微軟藉 Azure HPC 助攻,加速鴻海人工智慧研究成果 |
作者 Atkinson|發布日期 2022 年 04 月 19 日 17:20 | 分類 AI 人工智慧 , Microsoft , 會員專區 |
台灣微軟在 2021 年 3 月與鴻海科技集團開啟雲原生技術開發、混合辦公場域建立與核心系統上雲布局全球等三大戰略合作,重新定義台灣智慧製造樣貌之後,經過一年的努力,鴻海研究院憑藉微軟 Azure 雲端平台的高速算力,取得多項人工智慧技術的研究突破,不但大幅減少對抗式模型訓練時間,從 3 小時縮短到 5 分鐘,另藉由使用大量「無標註」資料做預訓練,建立 AI 模型訓練新範式。也能透過人工智慧模型實現即時、連續性的進行血壓偵測,守護大眾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