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表明,如果沒有木星干擾,金星可能不像現在悶熱,還有討厭的酸性雲和沙漠岩石。 繼續閱讀..
如果不是木星,金星可能會是溫帶宜居的世界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0 年 10 月 07 日 8:30 | 分類 天文 |
如果不是木星,金星可能會是溫帶宜居的世界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0 年 10 月 07 日 8:30 | 分類 天文 | edit |
最新研究表明,如果沒有木星干擾,金星可能不像現在悶熱,還有討厭的酸性雲和沙漠岩石。 繼續閱讀..
證明廣義相對論預測與證實銀河系中心有超大質量黑洞,2020 諾貝爾物理獎 3 名得主出爐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0 年 10 月 06 日 19:14 | 分類 天文 , 會員專區 , 自然科學 | edit |
2020 年諾貝爾物理獎由 2 項開創性研究、3 名物理學家拿下殊榮,首先是 Roger Penrose,他利用數學公式證明愛因斯坦在廣義相對論中預測的黑洞;以及 Reinhard Genzel、Andrea Ghez,他們分別拿出有力證據證明銀河系中心有個質量約太陽 400 萬倍的超大質量黑洞。
繼續閱讀..
它們拒絕長大!發現全新年輕行星系統「彼得潘行星盤」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0 年 10 月 02 日 0:00 | 分類 天文 | edit |
2016 年,NASA Disk Detective 公民科學計畫團隊志願者發現一種全新年輕行星系統,科學家稱為 Peter Pan 行星盤,「因為它們顯然拒絕長大」。
超極端系外行星添一,繞著發出藍光的恆星運行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0 年 09 月 30 日 18:24 | 分類 天文 , 會員專區 | edit |
如果要問宇宙中有哪些極端的行星,我們知道有表面吸收了 99% 光線的超黑熱木星 WASP-104b、或是表面溫度比所有 M 型恆星還要高的熱木星 KELT-9b。現在,系外行星特性探測衛星(CHEOPS)再確認了超極端系外行星 WASP-189 b,它繞著散發藍色光芒的 A 型主序星運行,表面溫度高達 3,200℃,是目前已知最明亮的熱木星。 繼續閱讀..
發現光度與類星體相當的極端星系,正處於大規模星系發展早期階段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0 年 09 月 30 日 13:08 | 分類 天文 , 會員專區 | edit |
類星體是宇宙中最明亮的天體之一,起因於核心有個活躍的超大質量黑洞活動,致使類星體光度超越普通星系(如:銀河系)數千倍。但沒想到,科學家最近居然發現一個紫外光度直接與類星體相當的星系,它的中心沒有活躍超大質量黑洞,而是靠活躍的恆星形成引起極端光度。 繼續閱讀..
無悖論時空旅行:你真的可改變過去,但事件結果永遠不會變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0 年 09 月 29 日 13:45 | 分類 天文 , 會員專區 , 自然科學 | edit |
有關時空旅行一個最大的悖論是,假如你回到過去改變了已發生的事實、導致接下來發展軌跡和原本歷史不太一樣,該如何確保如今的你還能存在?穿梭在時空之中會給宇宙基本規則帶來很多問題,究竟時空旅行是否可能實現這問題一直在困擾著科學家。不過現在,一位物理學家似乎想出了「無悖論」時空旅行的數學解釋。 繼續閱讀..
嫦娥四號首度直接測量月球表面輻射,暴露量是地球表面 200 倍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0 年 09 月 26 日 17:23 | 分類 天文 , 會員專區 | edit |
自中國的嫦娥四號(Chang’e 4)探測器登月後,第一次針對月球表面輻射測量的結果出爐了,科學家發現在月球表面停留 2 個月暴露的輻射量,相當於在國際太空站上待 5 個月。 繼續閱讀..
M87 黑洞的光環隨時間在晃動,科學家喜見吸積盤動力學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0 年 09 月 25 日 16:15 | 分類 天文 , 會員專區 , 自然科學 | edit |
2019 年時,天文學家第一次直接拍攝了不可見的黑洞,形狀就跟愛因斯坦預測的一模一樣,可見到眉月形的光環與中心陰影。現在新研究發現,M87 黑洞的發光環正隨著時間推移明顯晃動,原因是氣體和物質落入黑洞時被加熱到數十億度並電離,導致黑洞外觀變化,從本質上講,天文學家是捕捉到了黑洞進食。 繼續閱讀..
地球又抓到一顆迷你月亮,還是……1960 年代發射的火箭垃圾?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0 年 09 月 24 日 19:35 | 分類 天文 , 會員專區 , 航太科技 | edit |
地球引力偶爾會捕捉一些小天體進入地球軌道繞旋,短暫成為地球的「迷你月亮」,之後在某個時間重新被拋回太空。最近,又有顆天體被地球引力捕捉進入軌道,命名為 2020 SO,但一些科學家提醒,先緩緩,不要亂認親──該物體實際上可能是人類於 1960 年代發射的火箭助推器,現正在返回地球的路上而已,人造垃圾太多,這已經不是我們第一次誤會垃圾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