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自然科學

活下去就贏了,研究:當今蛇類物種將近 4,000 種,是因恐龍滅絕

作者 |發布日期 2021 年 09 月 15 日 17:51 | 分類 會員專區 , 自然科學

6,600 萬年前,一場毀滅性小行星撞擊事件引發後續地震、海嘯和無窮野火,導致當時稱霸地表的恐龍近乎滅絕,但某些哺乳動物、鳥類、青蛙、魚類等設法生存下來。蛇也是少數從小行星撞擊倖存下來並進化的物種,且還從極少數品種演化成如今近 4,000 個物種。 繼續閱讀..

50°C 夏天不是異常事件,未來極端高溫更常見

作者 |發布日期 2021 年 09 月 15 日 11:01 | 分類 會員專區 , 環境科學 , 自然科學

都快中秋了,最近雖然沒有初夏那麼悶熱,但酷熱暑氣仍未消,沒有一絲秋日涼意。許多研究已經預言,地球將愈來愈熱,未來一年有半年可能是夏季,氣候變化使熱浪持續時間更長、更極端、更頻繁,且高溫紀錄會持續打破。BBC 全球分析發現,自 1980 年代以來,每年溫度達 50°C 的酷熱天數增加一倍,現在是中東,下個不適宜人居的地方可能是歐洲最迷人的地中海一帶。 繼續閱讀..

減少畜牧業污染,科學家訓練小牛上廁所

作者 |發布日期 2021 年 09 月 14 日 13:25 | 分類 會員專區 , 環境科學 , 農業科技

畜牧業是溫室氣體排放禍首之一,但氣候變遷方面,與化石燃料業相比,畜牧業經常被忽視。最近調查發現,全球 5 家肉類和乳製品公司的排放量甚至超過石油公司。已有科學家想辦法減少畜牧業污染,新成就之一竟是訓練小乳牛上廁所,聲稱過程比訓練幼兒如廁還簡單。 繼續閱讀..

乾旱、洪水加劇,年底反聖嬰恐捲土重來

作者 |發布日期 2021 年 09 月 13 日 13:19 | 分類 會員專區 , 環境科學 , 自然科學

去年開始,全球氣候模式受反聖嬰 (La Niña) 影響,加上暖化助虐,乾旱、極端降雨等氣候災難頻傳。反聖嬰現象 4 個月前逐漸消失後,聯合國科學家估計,有四成機率可能會於 2021 年底前捲土重來,加劇世界部分地區乾旱,以及其他地區強降雨和洪水。 繼續閱讀..

北台灣嚴加防備!鄭明典:璨樹走一條「維持最大強度」的路線

作者 |發布日期 2021 年 09 月 12 日 12:17 | 分類 會員專區 , 環境科學 , 科技生活

今年第 14 號颱風璨樹(CHANTHU)暴風圈半徑籠罩全台,中央氣象局長鄭明典表示,璨樹沿著東部外海往北移動過程,路徑幾乎平行中央山脈,由於目前中心已經接近宜蘭外海,逐漸脫離中央山脈的屏障,因此颱風環流較容易進入陸地,北台灣須開始嚴加防備。

繼續閱讀..

中鋼煉鋼衍生轉爐石粒料,3D 特性打造道路鋪面

作者 |發布日期 2021 年 09 月 11 日 14:47 | 分類 會員專區 , 材料 , 自然科學

中鋼一貫化作業煉鋼製程中所生產的副產品「轉爐石粒料」,具備耐久性長(Durability)、排水性佳(Drainage)及穩定性好(Dynamic Stability)的 3D 特性,當運用在技術發展日漸成熟的高強度石膠泥瀝青混凝土(SMA)及高透水性多孔隙瀝青混凝土(PAC),能使道路鋪面的品質更好。

繼續閱讀..

北極熊遇上灰熊,野生混血熊更適應氣候

作者 |發布日期 2021 年 09 月 11 日 13:04 | 分類 會員專區 , 生物科技 , 自然科學

全球暖化正在縮小北極熊棲息地,迫使北極熊為了生存出現繁衍變化,包括愈來愈多近親繁殖,甚至與生活在較溫暖地區的灰熊雜交誕生成更適應氣候的新熊,這種科學家稱為「Pizzly Bear」的熊,可能具北極熊與灰熊優勢,自從 2006 年首次發現後,數量愈來愈多。 繼續閱讀..

用直升機倒掛犀牛運輸,2021 搞笑諾貝爾獎交通獎:對犀牛很安全

作者 |發布日期 2021 年 09 月 10 日 18:14 | 分類 會員專區 , 環境科學 , 科技趣聞

為了保護被盜獵者殺到瀕臨絕種的黑犀牛,動保組織會出奇不意將牠們運送到其他保護區,但你知道怎麼運輸犀牛嗎?牠們會被打麻藥、蒙上眼罩、用繩子綁住四肢倒掛在直升機下方帶飛。看起來很兩光,但不要小看這門學問,今年搞笑諾貝爾獎的交通獎得主就是進行相關實驗,指出這種運輸方法對犀牛身心理都很安全。 繼續閱讀..

冰島世界最大 CCS 工廠將落成,每年把 4,000 噸二氧化碳「變石頭」

作者 |發布日期 2021 年 09 月 09 日 12:05 | 分類 會員專區 , 環境科學 , 生態保育

冰島世界最大碳捕集與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CCS)工廠將於下週三落成,預計每年可封存 4,000 噸二氧化碳,將相當於把 790 輛汽車的年碳排封入地底。未來工廠也將透過新興技術與地理優勢,成功把二氧化碳轉變成「石頭」,讓二氧化碳再也無法逃離地下。

繼續閱讀..

太陽能業者衝刺漁電共生,漸有實績貢獻

作者 |發布日期 2021 年 09 月 09 日 11:45 | 分類 太陽能 , 環境科學 , 能源科技

為達到國內 2025 年太陽能發電 20GW 的目標,漁電共生案場為政府推動的重點之一,養殖業者也有意願以增加銷售綠電做為第二收入,再加上有額外的躉購費率補貼,及中南部日照條件佳,漁電共生案場的投資案也日益增加,而國內太陽能業者包括聯合再生、元晶,安集、茂迪以及中美晶,也都將漁電共生案場視為努力爭取模組訂單的目標,也漸開出實績。 繼續閱讀..

《自然》:因應氣候危機,多數化石燃料都不該開採

作者 |發布日期 2021 年 09 月 09 日 11:35 | 分類 國際金融 , 環境科學 , 自然科學

獨立財經智庫《Carbon Tracker》週四(9 月 9 日)發表第五期石油和天然氣生產商投資風險年度分析報告指出,企業還沒有意識到國際能源署(IEA)研究所產生的重大影響:若想讓全球平均氣溫上升度數控制在不高於工業化前時期(攝氏)1.5 度水準,石油和天然氣生產就不該進行新的投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