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財政部表示,2025 年中央預算為科技產業撥款 3,981.2 億元人民幣(550 億美元),比 2024 年成長 10%。
2025 年中國科技領域支出增加 10%,半導體、人工智慧、太空探索、量子運算受惠 |
作者 Atkinson|發布日期 2025 年 03 月 18 日 9:00 | 分類 AI 人工智慧 , 中國觀察 , 半導體 |
新自然力介入,科學家聲稱實現無需推進劑的新型推進器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4 年 04 月 25 日 15:06 | 分類 天文 , 尖端科技 , 航太科技 | edit |
電能直接轉換為物理推力,NASA 前工程師創立的太空新創公司 Exodus Propulsion Technologies 近日聲稱取得突破,科學家偶然發現全新自然力,可以為不需推進劑的推進裝置提供動力。 繼續閱讀..
理想豐滿但辦不到,這些太空概念對 NASA 來說太瘋狂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3 年 11 月 23 日 17:09 | 分類 天文 , 尖端科技 , 航太科技 | edit |
雖然創新是推動太空技術重要基礎,但有些太空點子瘋狂到大膽嘗試的 NASA 也敬謝不敏,原因莫過於成本太高、所需技術太棘手或想法太奇怪。以下是外媒整理令人印象深刻但路只走一半的太空概念。 繼續閱讀..
垃圾袋加資源回收站,NASA 清除太空垃圾有譜 |
作者 黃 嬿|發布日期 2023 年 09 月 07 日 12:24 | 分類 航太科技 | edit |
如何有效清除太空垃圾已經成為一個緊迫問題。NASA 將任務賦予太空技術新創公司,讓他們製造一個太空垃圾袋,由機器人垃圾車使用垃圾袋捕獲軌道碎片之後,送到一個無人太空站,這個太空站不只能夠擔任資源回收的工作,將軌道碎片重複利用,機器人垃圾車還可以在那裡加油。 繼續閱讀..
核能改革太空探索,勞斯萊斯釋出微型核反應爐外觀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3 年 02 月 03 日 8:28 | 分類 天文 , 會員專區 , 航太科技 | edit |
核電池應用於太空任務已行之有年,從航海家探測器到毅力號火星車等,都使用放射性同位素熱能發電機做為動力源,但太空核反應爐技術還在路上。近日,勞斯萊斯發布了太空微型核反應爐的早期設計,為未來太空探索帶來新的推進系統選擇。 繼續閱讀..
成立 20 週年,SpaceX 徹底改變人類探索太空的方式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2 年 03 月 16 日 19:37 | 分類 會員專區 , 航太科技 | edit |
從獵鷹 9 號火箭回收再利用、載人龍飛船抵達國際太空站、星鏈衛星部署到星艦火箭原型測試,創立於 2002 年 3 月 14 日的 SpaceX 釋出影片慶祝成立 20 週年,見證短短 20 年內一家私人太空企業如何徹底改變探索太空的方式。 繼續閱讀..
2022 年最令人期待的太空任務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2 年 01 月 15 日 11:00 | 分類 天文 | edit |
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在 2021 年 12 月 25 日發射,預計將於今年 1 月下旬抵達目的地,並展開一系列的測試,如果任務按計畫順利進行,那麼預計將可以在今年夏天收到來自韋伯望遠鏡的第一張影像。2022 年對太空探索來說將是令人興奮與富有成果的一年,以下為大家介紹今年值得期待的重要任務。
維珍銀河吃補股價大漲,理查布蘭森正在賣股 |
作者 黃 嬿|發布日期 2020 年 06 月 23 日 10:20 | 分類 會員專區 , 航太科技 | edit |
維珍銀河公司 (Virgin Galactic) 週一 (22日) 宣布已與美國太空總署 (NASA) 簽署一項協議,負責培訓候選太空人以及在國際太空站旅行任務上合作,消息一出股價大漲 15.93%,維珍銀河的股價已從今年三月中的低點飆升 64%。但是維珍銀河創辦人理查布蘭森 (Richard Branson) 今年撤出對維珍銀河的股份持有,有分析師擔心他將不得不賣出更多股份挽救其他事業,而沒有理查布蘭森這塊招牌,維珍銀河股票的魅力可能會失色。
可行、不可行?NASA 宣布資助 18 項潛在太空新技術研究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19 年 04 月 27 日 10:12 | 分類 天文 , 會員專區 , 自然科學 | edit |
許多太空技術有如科幻小說中天馬行空的點子,但卻有實現的可能性,美國太空總署的 NIAC 計畫近期將大舉投資 18 項潛在太空技術研究,比如一種開採月球極地大量冰且具經濟效益的新方法、或者可以自我修補的太空服等。 繼續閱讀..
太空商機太誘人,大摩:2040 年規模突破兆美元 |
作者 黃 嬿|發布日期 2019 年 01 月 04 日 12:48 | 分類 會員專區 , 航太科技 | edit |
雖然人類登陸月球已經過半世紀,但其實人們對太空的興趣從未停歇,即使全球經濟成長緩慢,但這幾年太空科技出現飛躍式進步,包括 Elon Musk 的 Space X、亞馬遜創辦人創立的 Blue Origin 都在搶進可回收火箭市場,以及許多覬覦太空探索商機的新創公司,世界列強也重燃太空興趣。摩根士丹利 (Morgan Stanley) 預估,2040 年全球航太工業產生的收入可望從現在的 3,500 萬美元增加到 1.1 兆美元以上。 繼續閱讀..
鋰電池破紀錄在 -70°C 低溫環境下工作,或可做為新一代太空技術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18 年 03 月 02 日 16:33 | 分類 會員專區 , 材料 , 材料、設備 | edit |
目前,鋰電池電容量在零下 40°C 環境中只剩下 12%,但中國化學家現在開發出零下 70°C 環境還能維持 70% 容量的可充電鋰電池,隨著研究進展,未來或許能夠做為新一代太空技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