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天文學家盼望了十幾年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預計今年 3 月發射升空,它的工作之一便是觀測系外行星的大氣並尋找生物特徵成分——氧氣對吧?實際上,氧的存在不一定是最可靠的生命指標,或許甲烷才是。 繼續閱讀..
觀測系外行星,為何甲烷比起氧氣是更強力的「生命特徵」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1 年 01 月 07 日 8:45 | 分類 天文 , 自然科學 |
火星上幾乎沒氧氣,科學家開發新裝置提取鹽水轉換大量氧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0 年 12 月 01 日 16:05 | 分類 天文 , 自然科學 | edit |
如果人類要前往火星開拓,勢必不可能像出國搭飛機一樣說回來就回來,而是必須停留在當地一段時間探索和補充回程物資。當中,水與氧氣資源最為迫切,然而火星上氧氣極度稀缺,只能透過種植大量植物(釋出氧)或開發製氧設備。最近,華盛頓大學團隊開發了一種新的裝置,可以將火星上的鹽水轉換為氧氣。 繼續閱讀..
月球沒有氧氣卻生鏽了,肇因來自地球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0 年 09 月 08 日 18:18 | 分類 天文 , 自然科學 | edit |
地球上處處可見生鏽的鐵,但鐵要生鏽有兩個不可或缺的條件:水與氧氣。而月球──我們的衛星,一顆理應乾燥無比且沒有氧氣存在的天體,近日卻被探測器發現它也有鐵鏽的痕跡。 繼續閱讀..
距離地球最近的類星體中,首度探測到銀河系外的氧分子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0 年 02 月 22 日 9:27 | 分類 天文 , 自然科學 , 航太科技 | edit |
氧是宇宙中僅次於氫和氦的第三常見元素,因此天文學家曾認為,氧分子在星際空間應該也很常見,然而事實是,沒人在銀河系外找到氧分子過,直到現在——一個國際團隊終於在距離地球最近的類星體「馬克仁 231」中,首度探測到銀河系外氧分子。 繼續閱讀..
科學家開發檢測系外行星氧氣新方法,可以快速追蹤生命跡象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0 年 01 月 10 日 8:59 | 分類 天文 , 自然科學 , 航太科技 | edit |
儘管不確定外星生命體的樣貌型態,科學家姑且相信他們也依賴氧氣生存,然而系外行星的氧氣很難檢測。最近天文學家提出一種檢測系外行星氧氣的新方法,可以利用即將發射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來尋找氧氣獨特訊號。 繼續閱讀..
和甲烷之謎類似,科學家發現火星大氣的氧含量也有神祕變化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19 年 11 月 13 日 15:16 | 分類 天文 | edit |
火星上的甲烷之謎困擾科學家已久,即甲烷濃度在夏季時可能暴增,沒有原因能解釋。現在 NASA 團隊再發現了類似的氧氣之謎,即氧氣也會在夏季突然增加。研究人員懷疑甲烷與氧氣的濃度變化,很可能是受到同一種未知化學物質驅動,儘管科學家依然不清楚真相。 繼續閱讀..
2019 諾貝爾生醫獎 3 名得主出爐,發現細胞適應含氧量變化的關鍵機制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19 年 10 月 07 日 19:42 | 分類 生物科技 , 醫療科技 | edit |
2019 年諾貝爾生醫獎於台灣時間 10 月 7 日下午 5 點 30 分揭曉名單,3 名得主為:William G. Kaelin Jr、Sir Peter J. Ratcliffe 以及 Gregg L. Semenza,獲獎原因為研究「細胞如何適應氧氣供應量的變化」,為貧血、癌症、其他疾病的新治療策略打開新大門。 繼續閱讀..
太空旅行的供氧好幫手?新型反應爐直接從二氧化碳剝出氧分子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19 年 05 月 30 日 18:52 | 分類 天文 , 尖端科技 , 航太科技 | edit |
人體呼吸作用賴以為生的氧是「雙原子氧」,然而這種形式的氧在太空中幾乎不存在,如果我們去外太空,勢必得攜帶製氧設備。不過加州理工學院團隊受到彗星啟發,從中發現一種新的化學反應,可以讓我們直接從二氧化碳剝出氧分子,雖然離太空旅行夢還很遠,但或許有機會成為太空中生成氧氣的好幫手。 繼續閱讀..
麻省理工開發「吐氧充電」電池,呼吸吐納間可儲數月電力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17 年 10 月 25 日 15:03 | 分類 會員專區 , 材料 , 材料、設備 | edit |
麻省理工學院團隊開發出一種會「呼吸」的液流電池,不僅能長時間儲存電力,儲存成本還僅為現有技術的五分之一,每千瓦時只要 20~30 美元。當電網對於間歇性再生能源(太陽能、風能)的電力輸出避之唯恐不及時,這種可充電電池有很大機會做為新的電力儲存設備。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