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號可能是最後一次發回火星照片。NASA 表示,洞察號火星著陸器自 12 月 18 日起不再回應來自地球的通訊,大概率已因太陽能電池板積滿灰塵、無法再供電而失去動力。 繼續閱讀..
洞察號火星著陸器失去動力,不再回應 NASA 呼叫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2 年 12 月 21 日 12:40 | 分類 天文 , 航太科技 |
洞察號火星著陸器失去動力,不再回應 NASA 呼叫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2 年 12 月 21 日 12:40 | 分類 天文 , 航太科技 | edit |
洞察號可能是最後一次發回火星照片。NASA 表示,洞察號火星著陸器自 12 月 18 日起不再回應來自地球的通訊,大概率已因太陽能電池板積滿灰塵、無法再供電而失去動力。 繼續閱讀..
洞察號觀測到驚人的流星撞擊火星事件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2 年 11 月 01 日 8:45 | 分類 天文 | edit |
NASA 洞察號火星探測器(InSight)2021 年 12 月 24 日觀測到一次 4 級地震,科學家後來才知道此次地震是因流星撞擊引起,且是 NASA 探測火星以來記錄到最大撞擊。這顆流星在近火星赤道處撞出巨石大小冰塊,由於冰是未來火星活動的重要資源,可當飲用水、農業和火箭推進劑等水源,但之前從未在火星赤道附近發現過冰,意義更顯深遠。 繼續閱讀..
洞察號捕捉流星體撞火星碎裂聲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2 年 09 月 20 日 17:40 | 分類 天文 , 航太科技 | edit |
駐紮在寂靜火星上的 NASA 洞察號能聽見最細微的聲音,比如過去 2 年「聽見」4 塊太空岩石撞擊火星時的振動,首次從撞擊中同時接收到地震波與聲波。NASA 也釋出流星體撞擊火星地表後碎裂的聲音,有趣的是不像尋常爆炸聲,反而像落水的可愛啵啵聲。 繼續閱讀..
灰塵堆積太嚴重,洞察號任務開始倒計時,NASA:今年底就會退役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2 年 05 月 18 日 15:06 | 分類 天文 , 航太科技 | edit |
帶來不少火星震研究成果的洞察號火星著陸器,任務已開始倒計時。隨著太陽能電池板積聚大量灰塵減少電力供應,NASA 表示洞察號只能再運行幾個月,將在今年夏季結束任務前盡可能收集更多科學數據。 繼續閱讀..
來自核心另一側,洞察號探測到距離最遠且最強大火星震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2 年 04 月 27 日 11:40 | 分類 天文 , 航太科技 | edit |
自洞察號抵達火星並開始監聽火星心跳聲後,科學家已收集到不少火星震事件,然而最新宣布的 2 次火星震有些特別,不僅是迄今為止最強大的火星震、還是目前已知距離最遠的事件,位於火星另一端。 繼續閱讀..
整個夏天都在工作的洞察號,監測到迄今最大火星震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1 年 09 月 23 日 18:37 | 分類 天文 , 航太科技 | edit |
一場在高風險天氣條件下命令地震儀保持開啟狀態的豪賭,讓 NASA 洞察號捕捉到迄今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火星震。9 月 18 日,NASA 慶祝洞察號在火星上迎來著陸的第 1,000 個火星日,並宣布於 8 月 25 日測量到迄今最大的火星震之一,震度約 4.2 級,時間持續近 1.5 小時。 繼續閱讀..
分析洞察號火星震數據,科學家終於畫出火星內部分層結構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1 年 07 月 26 日 19:08 | 分類 天文 , 航太科技 | edit |
透過監測火星震,NASA 洞察號能比以往更準確測量火星地殼、地函與地核的厚度及組成,根據最近刊登於《科學》(Science)期刊的 3 篇新論文報告,科學家首次繪製了火星從地殼到地核的完整視圖——看起來與地球內部完全不同。 繼續閱讀..
洞察號探測器探測到兩個較大的火星地震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1 年 04 月 12 日 9:00 | 分類 天文 | edit |
美國 NASA 的洞察號火星探測器探測到兩次强烈而清晰的地震,震央位於火星的 Cerberus Fossae,這次任務稍早,也曾在這個地方探測到兩次强烈地震。新地震規模為 3.3 和 3.1;先前的地震規模為 3.6 級和 3.5 級。洞察號迄今記錄了 500 多次地震,這 4 次地震記錄由於訊號清晰,是目前為止最佳資料。
洞察號儀器「鼴鼠」宣告任務結束,停止開挖火星表面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1 年 01 月 18 日 12:54 | 分類 天文 , 會員專區 , 航太科技 | edit |
為了研究火星深層內部結構,NASA 洞察號(InSight)探測器於 2018 年 11 月順利著陸火星地表,主要科學儀器之一熱傳感物理特性箱(HP3)開始執行挖洞任務。然而意外來得措手不及,探頭沒多久就「碰壁」無法繼續向下挖,2 年過去了,NASA 試了各種方法,終於還是宣布火星表層開挖任務失敗。 繼續閱讀..
洞察號確認火星地殼和地球一樣呈分層結構,至少有 2~3 層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0 年 12 月 17 日 10:11 | 分類 天文 , 會員專區 | edit |
儘管 NASA 洞察號(InSight)火星探測器的熱挖掘探頭在鑽地過程遇到瓶頸,其他儀器仍出色完成任務。根據最新數據分析,科學家發現火星地殼可能也和地球一樣,像蛋糕分為三層。 繼續閱讀..
火星早期地熱能發達,能融化表面冰層底部形成富水地下環境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0 年 12 月 03 日 16:42 | 分類 天文 , 會員專區 , 自然科學 | edit |
40 億年前,當時的太陽比現今暗了約 30% 左右、沒有足夠熱量可讓火星地表維持溫暖,但一篇新研究指出,火星也可能靠著自身地熱融化部分冰原底層,使得地下成為適合生物繁衍的富水環境。 繼續閱讀..
學者分析 InSight 地震數據,揭示火星地殼與地核之間的 3 個內部邊界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0 年 08 月 09 日 0:00 | 分類 天文 | edit |
利用美國 NASA 洞察號火星探測器(InSight Lander)的數據,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的地震學家首次直接測量了這顆紅色星球從地殼到地核的 3 個內部邊界。
科學家可能低估火星表面的磁場強度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0 年 03 月 15 日 0:00 | 分類 天文 , 尖端科技 , 航太科技 | edit |
2018 年 11 月,NASA 最新火星探測器「洞察號」(Insight)在火星成功降落了,其名來自「運用地震調查、測地學與熱傳導探測火星內部」(Interior Exploration using Seismic Investigations, Geodesy and Heat Transport)的首字母縮寫。洞察號不像好奇號、機會號可在火星行走,降落以後便在原地部署科學儀器,預計對火星內部地質進行為期兩年的探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