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自然科學

印度疫情失控,長期空污也是肇因

作者 |發布日期 2021 年 05 月 10 日 12:03 | 分類 國際觀察 , 會員專區 , 環境科學

印度新冠肺炎 (COVID-19) 染疫人數 9 日一天又超過 40 萬人,疫情持續延燒,至於為何疫情在印度這麼嚴重,除了傳播力更強的病毒變種以及防疫鬆散是主要原因之外,科學家早在疫情初期就預見,印度如果疫情擴散,將會一發不可收拾,原因就是長期空氣污染,已讓印度人身體不堪負荷。 繼續閱讀..

比爾蓋茲、馬斯克、貝佐斯都一頭栽入的計畫,為何專家說有問題?

作者 |發布日期 2021 年 05 月 09 日 12:00 | 分類 環境科學 , 生態保育

隨著地球暖化愈來愈嚴重,世界首富、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和亞馬遜創辦人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特斯拉創辦人伊隆·馬斯克(Elon Musk)等人也加入減碳行列,近年陸續提出許多大型減碳計畫。不過,這三巨頭看似極具意義的企業善舉,卻被環境專家質疑做得不對,指出「力氣沒放在對的地方」。 繼續閱讀..

35 年後再看車諾比核災:從人間煉獄到狗狗天地?

作者 |發布日期 2021 年 05 月 08 日 0:00 | 分類 核能 , 環境科學 , 生態保育

35 年前,蘇聯的士兵將槍口對準住在車諾比核電廠附近居民飼養的寵物,打算一勞永逸解決動物亂跑、讓輻射污染逐漸擴大的問題;35 年後,當年逃過一劫的動物及後代,一齊將這塊人類拋棄的土地,轉化為生生不息的「動物天地」。 繼續閱讀..

「尿布」吸材助力,新型低成本太陽能海水淡化登場

作者 |發布日期 2021 年 05 月 06 日 16:25 | 分類 太陽能 , 會員專區 , 環境科學

水是一種有限的資源,地球上能飲用的淡水只佔 2.5%,其他 70% 以上都是鹹鹹的海水,因此除了節約用水、留住水資源,如何創造淡水也是一大重點,最近中國科學家便研發一種可以漂浮在海水上,以陽光進行海水淡化的太陽能蒸發器。

繼續閱讀..

少量污染就導致記憶下降,研究:PM2.5 沒有安全值

作者 |發布日期 2021 年 05 月 06 日 13:50 | 分類 會員專區 , 環境科學

空氣污染研究已發現,長期身處有細顆粒污染物的空氣,主要來自道路車輛和工業排放等,不僅對心臟和肺部有害,且對大腦的脆弱神經組織也有害。不是短期且低污染就安全,最新研究發現,空氣污染指標只是暫時上升,且污染量很低,也夠損害老年人的記憶力和認知能力。 繼續閱讀..

冰冷的雲層可能使火星曾經溫暖並擁有河流

作者 |發布日期 2021 年 05 月 06 日 8:45 | 分類 天文 , 自然科學

火星目前佈滿沙漠,然而 NASA 毅力號正在古老的三角洲遺跡邊。這矛盾困擾科學家數十年,特別是當火星有河流流動時,表面接受到的陽光不到地球三分之一。芝加哥大學科學家利用電腦模擬提出新解釋,認為火星過去可能有一層薄而冰冷的高空雲,引起溫室效應。 繼續閱讀..

盼經濟、環保雙贏,「最有誠意」三接外推變動與供電影響一次看

作者 |發布日期 2021 年 05 月 04 日 12:00 | 分類 會員專區 , 生態保育 , 能源科技

因應藻礁公投爭議,行政院已公布出中油第三座天然氣接收站(三接)新方案,推出部分變更外推計畫,而在穩定供電與環境保護前提下,外推方案與現行開發方案有何不同?新方案會對供電規劃有什麼影響?

繼續閱讀..

印尼潛艦遭「內孤立波」拖海底,這種巨力波浪從何產生?

作者 |發布日期 2021 年 05 月 03 日 16:21 | 分類 會員專區 , 環境科學 , 自然科學

印尼潛艦 KRINanggala-402 在 21 日演習期間在龍目海峽(Lombok Strait)準備魚雷試射時失聯,印尼軍方極力搜救,之後發現軍艦在水深 838 公尺處,艦上 53 人全數罹難,且沉沒的船隻分成三部分。印尼當局懷疑,潛艦是遭強大的內孤立波(internal solitary wave)拖入海底,超過艦體能負荷的深度。 繼續閱讀..

方舟 Ark 組隊 Square 發布研究:打破迷思,為何「比特幣挖礦」會對地球環境有益?

作者 |發布日期 2021 年 05 月 03 日 8:15 | 分類 區塊鏈 Blockchain , 數位貨幣 , 環境科學

雖然加密貨幣挖礦頻頻大量消耗地球能源的爭議遭受抨擊,但方舟投資(Ark Invest)執行長凱瑟琳・伍德(Cathie Wood) 卻反駁此說法。她認為此舉反而對地球是有利的,透過挖礦不僅可以推動對太陽能未來的投資,同時也改變比特幣挖礦產業整體的能源結構。 繼續閱讀..

進擊的巨大污染!解析海漂垃圾的全球分布:專訪中研院鄭明修

作者 |發布日期 2021 年 05 月 02 日 10:30 | 分類 環境科學 , 生態保育 , 自然科學

近年海廢問題相當受關注,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鄭明修組成團隊,利用大數據運算分析 25 年來全球七大洋區的海漂垃圾,發現風阻效應和海流都會影響垃圾分布,從亞熱帶漸漸轉移到熱帶和極區,其中以太平洋區的海洋垃圾積累最嚴重,並且有 50% 垃圾仍持續在海上漂流,論文於 2020 年 10 月 6 日刊登於《環境研究期刊》(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 繼續閱讀..